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政治设计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设计作为一种以制度安排为核心的社会设计,与党的执政规律存在着内在的政治关联。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分别作出了相应的政治设计,并对党的执政规律做出了不懈的探索,不断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的政治设计理念,极富政治科学性、战略性。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作为“三个代表”政治设计的基础与核心,是我们党执政规律的根本要求、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强调文化的先进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反映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文化”认识的深化过程。先进文化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先进文化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因此 ,从文化建设的具体规律看 ,支持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中先进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有效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中共四代领导人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近9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四代中共领导人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入探索中共四代领导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能够促进我们不断深化对学习型政党建设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的内容与职能异常复杂,并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三代领导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对公共行政的价值、职能及其结构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出现不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作用问题作了许多深入的理论探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提供了最直接、最有价值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6.
杨如鹏 《求知》2001,(6):10-11,16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我认为,这个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的新飞跃,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对时代特征、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闪烁着时代光辉的 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全面深刻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对新的历史条 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建设和党执 政规律的认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一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 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认识上的伟大飞跃。“什么是社会…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七一”讲话高度概括了党80年的奋斗历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新了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是党的理论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通篇体现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特点。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问题,就是提出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一论断说明我们党对于如何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执政党要努力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这样一个重要命题,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 ,他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持续探索 ,很多观点是规律性认识。回顾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 ,有助于我们自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有助于我们自觉加强执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指出 :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 ,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的问题。而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尽管邓小平已经明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并且指出了正确认识这两个问题的科学方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多次重申了邓小平的观点,但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对这两个问题仍然存在着模糊看法。下面,我们就干部学习中多次碰到的一些模糊认识谈点看法。 问题之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是一脉相承的 任: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对社会…  相似文献   

12.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来源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来源包括以下四方面:一为我国古人有关学习的思想,二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学习的论述,三为我党三代中央领导人有关政党学习的理论,四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理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忧党意识是他们建党思想的充分体现。主要包括对党的思想问题的忧患、行为问题的忧患和党的庄严使命的忧患。社会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两大因素决定了两代伟人的忧党意识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即“高举邓小平理 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确立这样的主题,它是一个标志,即标志着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熟。成熟的标准起码有两条,一是实践标准,二是理论标准。从实践上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成熟,其标志就是党的十五大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成就全面升华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邓小平理论。全面学习和认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这一理…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把握党内民主建设的本质内涵及重要问题 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三代领导人历来重视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坚持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对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有过详细的阐释。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习近平从三个方面对党的全面领导做了新的阐释,这些新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时代内涵、多重目的和新要求新任务。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腐败产生的原因、反腐倡廉的必要性、措施进行了深刻的论迷,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康政建设思想。江泽民的反腐倡廉思想是我们进行廉政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十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提法,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会主义社会有两大发展动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在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不过,与阶级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能够在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19.
记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都在拓展和深化。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先请您谈谈我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李君如: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及其动因。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问题的,是党的十六大。当时主要是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提出这一问题的。十六大报告三处讲到“和谐”问题。一处是在论述全面贯彻“三个代…  相似文献   

20.
胡光 《党政论坛》2001,(7):16-18
中 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始终重视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分别制定了两个伟大的文化纲领。1940年1月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1997年9月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两个文化纲领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党的两个文化纲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党的两个文化纲领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都是对当时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