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韩国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发展文化,逐渐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韩国政府一方面努力将文化实力转换成外交力,将文化外交视为与经济和政治并行的三大外交主轴之一;另一方面又借助文化外交推动文化大国建设,改善国家整体形象,并取得了良好成绩。本文将系统梳理历届韩国政府的文化战略和政策,探讨韩国对文化外交的认知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韩国文化外交的机制和特点,解读朴槿惠政府的文化外交构想及其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
李兴刚  周烈 《西亚非洲》2023,(1):3-19+156
阿拉伯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与多样化中,成就辉煌,贡献甚巨。在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化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巨大,它不仅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与文艺复兴文化之间起传承之功,而且首显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形态。阿拉伯字母是除拉丁字母外世界上使用最广的一套字母。籍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韧性,更是其他文化难以企及。然而,辩证言之,游牧文化相关特性虽曾助推阿拉伯历史辉煌,增强阿拉伯人对殖民压迫和剥削的抵抗,但无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部落文化盛行不利于建构和增强国家共同体意识。误读甚至曲解教义易滋生宗教极端思想和行为。社会文化中潜藏的盲目服从、专制主义、崇洋媚外等特性掣肘国家发展与进步,且为外来干涉提供了可能。过度尊古,不仅排斥理性思维,阻碍创新,而且敌视现代化与世俗化。从阿拉伯世界动荡教训可知,21世纪阿拉伯世界要实现团结、稳定和繁荣,需要有一种更包容、开放且与时俱进的阿拉伯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安全是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当文化安全受到由于技术和市场所推动的全球化威胁时,所造成的可见的后果是文化的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和商品化。与之相应的潜在的后果主要是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都将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而只能导致文化的瓦解。文化安全既受到外源性因素,即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威胁;也受到内生性根源,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可能遭遇到的原因的威胁。由于传播技术对文化的控制与垄断,威胁着文化多样化,造成信息的碎片化和视觉化,对文化造成多种破坏,因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威胁文化安全的诱因和内生性的物质根源。文化认同、文化吸引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是文化安全的内生性根本要素,它们关系着文化的续存和影响力。在全球共享安全背景下,对于文化安全最好的保障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促进不同文化间有意义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在全球得到广泛回应,不乏对其可测量性、可操作性、生效条件、适用范围的质疑,并存在误读和滥用。软实力理论对国家实力中文化等因素的强调,对中国等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需认识到,奈的软实力理论着眼于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如何维系全球领导权,中国则面临不同的语境与诉求,需接入符合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本土思考框架,规避可能面对的“话语陷阱”,形成独立可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路径,尤其是要契合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目标。中国学界广泛展开了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对话与建设,与文化领域的各种实践同步展示了中国对软实力理论的本土诠释与超越,也推动了文化安全议题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安全体系的重要关注。基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资源与未来发展目标,基于一种面向未来的“务实、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安全观”,推进以文化传统、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内核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应对外来文化影响、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5.
一切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深深注入每个民族成员的血管和毛孔中。因此,各民族文化之间包含相互冲突的因素。但一切优秀文化又具有国际性,深刻反映出人类的本性,创造进步的生活方式。在国际文化的传播中,优秀文化被各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是通过文化选择机制实现的。多种优秀文化在传播中碰撞,使其精华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6.
纳文汇 《东南亚》2011,(3):61-66
云南桥头堡建设是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综合性的建设;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宽领域、高层次、高效益的开放。云南民族众多、宗教文化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文化建设在内的民族文化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宗教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的社会力量,并通过共同努力,顺利实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哲学与诗学是体系完整且成熟的,哲学与诗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 是一种相互衍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关系。中国没有西方文化范畴中的“诗学”,而是文、史、哲 三者的巧妙融合。西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中国则是儒释道的融合。中国的哲学、诗学、宗教、思想 文化和理念与西方人的整体思想文化理念存在的分歧不仅不会彻底消除,而且会越来越明显,这 表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的一极。我们只要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之 时,构建起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厦,就能开创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1998年7月,越共八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建设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基础,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日益深刻的国际经济融合的背景下,越南把保护文化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和复杂的任务,把保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作为文化工作的指南。2007年,越南围绕着建设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的主题,“全民团结建设文化生活”运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乡村、文化街区、文化机关建成日益增多,文化家庭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不仅有其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且必须以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剖析蒙古国传统文化特质、传统文化网络与作用机制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等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将蒙古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现代市场经济原则融为一体,作为当今蒙古国市场经济的文化与伦理道德基础,从这种新发展观所产生出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不同于西方式的,也不同于日本式的市场经济,它的性质将由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与蒙古国文化特质的相互作用、影响所决定。本文把它称为“蒙古国礼法型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中会馆文化就是个重要的话题。我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会馆最早见于明朝,其发祥地就在北京。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亚欧大陆也是如此。然而,某些人所预言的“文化全球化”现象却没有出现,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陈金鹏 《西伯利亚研究》2007,34(3):93-93,95
汉学是海外研究中国学术的总称,它是“吸纳异国文化的智慧之后”,“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异质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汉学一头牵动着本土资源,一头仰赖着国外学术背景,成为比较文化研究热潮中的宠儿。当今国内学术界对欧美、日韩国家的汉学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对中国的最大邻国——俄罗斯的汉学发展情况长期以来乏善可陈,阎国栋教授于2006年岁末推出的这部《俄国汉学史》活时弥补了这一遗憾。  相似文献   

13.
“胡同串子”在京味儿语言中是个贬义词,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文化品位不高、在京城的穷街陋巷里游手好闲的人们。但是德国人米夏却自自己就是北京的“胡同串子”,他说他实在钟情中国文化尤其是北京文化。他还特别喜欢留下浓重德国建筑与文化印记的青岛,他到青岛已经达到11次,至于到北京的次数已经有30多次,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进程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世界格局也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遇意味着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在不同文明的交融和碰撞中,国家文化的安全问题凸显出来。国际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但是国际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威胁世界和平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国际因素依然活跃。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跨文化翻译涉及文化间的交流,对文化安全负有责任。跨文化翻译工作者应当树立起文化安全意识,并将其与跨文化语境意识结合起来,从国家文化安全的立场出发,提升翻译的语言水平,尊重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表达模式。跨文化翻译事业要重点塑造和维护国家形象,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打破“沉默的螺旋”。跨文化翻译要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先进性。在推进翻译事业的过程中,维护中国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从而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坚定中国模式和文化产品的自信心。跨文化翻译事业将融入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通过对精品文化的内外流通严格把关,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谚语,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方式、寓意无穷的内涵,世代流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俄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谚语。  相似文献   

16.
转眼之间,新世纪翻过了一个十年。这十年,我主要从事辽宁省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时常走出国门,时常请外国文化使者来访,结交了许多中外朋友,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置身中外文明的大观园,耳濡目染,我对外国的一些文化,从新鲜到喜欢;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从喜欢到热爱。走近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越南竹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越南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越南竹文化的独特色彩。竹子的特性是形成这一独特文化的前提条件,越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是形成竹文化的基本条件,越南人民的智慧是形成这独特竹文化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从竹在越南民族神话传说、建筑、文学艺术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运用和象征意义解读越南竹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评介莫里森的前四部长篇小说,着重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作家强烈的黑人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这四部小说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种族歧视及其对黑人尤其年轻一代黑人潜移默化的毒害,集中反映出白人文化肢解黑人文化,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抛弃自己文化的悲剧结果,以及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因素是对区域经济合作起潜在作用的因素。东北亚文化结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结构,可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心理与观念层面,多元中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共同性,共同或相近的文化因素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粘合剂。东北亚各国、各地区政府通过全方位文化交流,促进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0.
杨然 《东南亚纵横》2011,(12):57-59
近年来,越南在广义文化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发展、新概念、新领域,如旅游文化、商业文化、交通文化、外交文化等。越南将文化外交视为其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让文化为国家的对外交往服务,与中国的文化外交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