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以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从目前调查研究的结果看,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便捷有效路径基本都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加快发展。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迫切需要着眼于全域旅  相似文献   

2.
安徽文化产业已趋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集群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科技文化融合驱动、政府服务联动、企业运作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但是,安徽文化产业总量不强,文化市场化、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品质量、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新型产业链、产业园集聚等,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多。安徽应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发达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发展目标、发展格局、发展布局、发展链条、扩张路径、主导要素、集群发展、创新路径等方面要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速实现文化强省目标。  相似文献   

3.
培育产业集群是提升内蒙古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提升内蒙古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影响内蒙古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不理想、不重视产业链整合与产业集群规划、观念落后、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服务体系支撑软弱。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需从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观念、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改进软件要素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哈尔滨市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并且挖掘资源优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推进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品质效应,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哈尔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业态。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发展时间短,集群发展还存在着地区不平衡、产业链不完整、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主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集群服务支撑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以此推动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作为载体,实现文化企业间的集聚,进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由于受行政区划和地域的影响,各种生产要素不完备,相关产业配套艰难,导致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发育缓慢,未体现企业集聚价值。因此,应通过构建大东北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启动大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战略,构建大东北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内生机制,完善以龙头带动的产业链跨区域延伸等对策,推动大东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当前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南昌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南昌存在着文化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增加值比重偏小、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文化品牌相对不足、文化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新形势下,南昌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拓展投融资渠道、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努力把南昌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着力点,是提升文化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产业规模、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需求潜力、产业创新支撑等方面构建兵团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兵团2010—2019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分析了兵团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要素供给水平,为产业发展奠定支撑条件;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塑造强势军垦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绍坚 《前线》2020,(3):68-70
破译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关键在于构建文化产业良好生态体系。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探索构建高效产业链条、完善企业联动格局、拓展产业空间载体、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等,进一步激发文化资源创新创造活力,开拓了一条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内蒙古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内蒙古支柱性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瓶颈制约。必须打破发展工业经济的习惯性思维、常规性思路,充分认识并深刻把握文化产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力联动机制”,才能推动内蒙古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通过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提高供给质量。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着供需失衡、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问题。这些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的共性问题,内蒙古文化产业也同样存在。针对此种情况,本文提出了推进内蒙古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措施。一、内蒙古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工业园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对于夯实地区经济基础至关重要。当前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发展中存在园区布局分散且定位模糊、产业集聚集群化程度低、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城融合步伐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基于对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突出问题的识别聚焦,深入探究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设计,对于加快我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学琳 《探索》2011,(6):95-99,110
钻石模型是疲特对于产业竞争力进行科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指导我国文化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们需要根据钻石模型,整体性分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生产要素、文化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文化企业战略与同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等内在机理和现实问题,尊重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落实钻石模型的实践指向,培育和提升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各盟市在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体系、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构建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内蒙古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本文在对我区部分盟市调研的基础上,对内蒙古文化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内蒙古文化产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的载体。目前,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外向型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暴露出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为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实践中,我们应通过加大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突破对低成本竞争路径的依赖,培育和提升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的培育机制,不断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众多,发展基础良好,集群发展前景广阔。各地区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色,选择地域性文化产业集群、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和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鉴于闽台文化产业具有互补特质和政策基础,当前亟需通过借鉴台湾经验来实现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使文化产业成为福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现代产业新高地。为此,在举措上,应吸收台湾文创发展理念,精细开发文化资源;借鉴台湾园区运营模式,无缝对接配套服务;参考台湾文创演化路径,逐步催生产业集群;推广嵩口团队常驻模式,在地借力台湾智慧;汲取厦门专业服务做法,落地台湾优秀项目;重点围绕在闽台湾学生,鼓励投身福建文创。  相似文献   

18.
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而形成创新集群的新优势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扎实推进"五大转变"是国家高新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即推进产业集群由一般向特色转变、由"扎堆"向分工协作机制转变、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个体和组织内部学习向集群学习转变、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9.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新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内涵丰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展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立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是促进福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战略选择,必须从区域发展规划、运引机制以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实行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兵团文化产业是兵团经济新的动力和增长点。发展兵团文化产业是提升兵团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兵团应立足实际,采取改革创新、科学规划、项目带动、集群、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等具体思路和举措来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