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朔州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的总体目标,实施了“建设一条绿带(大运高速公路两侧各绿化500米)、形成三大园区(西盐池生态园区、神头工业园区、旅游文化服务区)、培育四颗明珠(怀仁县重点发展陶瓷工业、山阴县重点发展乳品工业、应县重点发展旅游业、朔城区重点发展绿色加工业)”的资源整合战略,加速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与此同时,实施建设平安、生态、信息、文化、诚信、富裕等六大长廊工程,大力推进大运高速公路所途经的市区及4县(区)15镇56个乡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提升了大运高速公路沿线的整…  相似文献   

2.
刘娜 《青年论坛》2009,(5):91-93
文化作为旅游景区的灵魂和支柱,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密切。秀美河山、风情民俗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孕育着文化,文化也反哺旅游资源,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徽州地区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地理文化单元,以其粉墙黛瓦、青山绿水的美景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吸引着前来寻找精神家园的旅游者,而与藏文化、敦煌文化齐名的徽州文化,则是众多旅游者慕名而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天台县具有丰富的文化人文资源,以道教南宗、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佛宗道源”著称,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养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融合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的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在都市日益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经济产业。  相似文献   

4.
贵州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人文旅游宝贵资源,与贵州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一道,构成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本文就如何推进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宁海县充分利用《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和"5·19中国旅游日"发祥地的独特旅游资源禀赋,构筑大景区、发展大旅游,推动旅游业从"观光经济"转向"度假经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相继被授予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等称号。推进县域旅游一体化构筑"大景区"抓好"大景区"规划。科学编制好县域"大景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沈振建 《今日浙江》2008,(19):58-59
南浔区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构筑“三大平台”,创新发展旅游文化,着力增强旅游文化的传承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推进南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朱东国 《求索》2010,(12):95-96
科教兴旅是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它以发展旅游教育为基础,建设旅游人才队伍为关键,壮大旅游产业为目标。在科教兴旅战略背景下,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包括推进旅游产品升级转型、构筑区域协作的宽广平台、注重旅游整体形象的传播、改善管理机制、科学保护旅游资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崔树民  王灵善  李立 《前进》2001,(6):32-34
在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支柱产业如何改造升级和新兴支柱产业如何发育发展,无疑是两大战略重点。就后者来说,目前的研究探讨和实际操作都很不够。在各类具有成为未来支柱产业前景的潜力产业中,应该说旅游业最具发展前景最应优先发展。旅游资源是山西唯一能与煤炭资源相媲美的优势资源,旅游业又是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处于第一支柱地位的产业。怎样抓住机遇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支柱产业,关系结构调整全局。 一、山西旅游业尚处于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亟需加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 20多年的孕育和积累,特别是经过“九五”以来…  相似文献   

9.
《政策》2010,(7):F0003-F0003
荆州,长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水资源和长江岸线资源居全省市州之首。荆州正积极抢抓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机遇,以开放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构筑大交通,培植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努力打造长江沿岸经济重镇和长江湖北段"钢腰",成为湖北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力建设交通发达、产业繁荣、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  相似文献   

10.
《前进》2019,(4)
正沁源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县,也是连续20年的全国文化先进县。近年来,沁源围绕"文化+旅游"做文章,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走出一条"兴文、尚旅"发展路径,沁源也由此成为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塑造好山西形象一张重要的"文化旅游牌"。兴文提升绿色发展品位沁源县把振兴县域文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以传承弘扬、挖掘巩固全县的特色文化为重  相似文献   

11.
《政策》2009,(3):27-28
随州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重要的门户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资源。去年以来,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建设鄂西圈的历史机遇,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奋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凤凰县通过规划引领、系统布局、融合创新等方式,在完善旅游扶贫顶层设计、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综合体、创新性推进一二三产业态融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凤凰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稳定持续脱贫,并且在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厚植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文化底蕴、产业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一是旅游扶贫必须基于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当地群众凝聚合力、共同推进下,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内涵价值,整合多种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优势,走适合自身特点的内源型发展道路;二是旅游产业具有辐射性广、带动性强等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重视其在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能力、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斌 《政策》2002,(8):41-41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水色秀美,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如何推进湖北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湖北旅游业发展,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文化生态与旅游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琼 《思想战线》2008,34(2):131-132
云南、贵州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可持续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两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何让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步,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明贵  赵临龙 《前沿》2014,(7):103-107
站在文化的维度思考助推安康县域文化旅游的路径选择,有助于安康县域在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县域历史文化根脉,实现“旅游强县”和“文化兴县”的相依相存、共生繁荣。通过文化视阈下的思考,本文认为安康县域在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树立旅游强县即是文化兴县的发展理念;重视县域旅游文化研究的纵深开掘;依托县域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含量丰富的人文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县域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精心设计县域城市印象。  相似文献   

16.
如何促进珠中江与澳门共同构建新的旅游经济带,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珠中江旅游业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珠中江和澳门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路径:海岛旅游合作;中西历史文化之旅;会展支持;大香山文化游+商务休闲;横琴—澳门旅游休闲产业带等;对合作形式加以创新,形成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趋势、达到旅游与休闲分工合理、点圈结构的多边合作、互为目的地的旅游产业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秦会朵 《理论月刊》2023,(8):93-102
乡村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重要的发展业态,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型、市场导向型产业,目前对政策、资源、资本依赖性过强,内生式发展动能不足,这主要源于对核心要素认知失真、参与主体间行为失调、文化价值失语三重阻碍因素。采用“驱动力(Driving Forc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DRS)模型对乡村文化旅游进行价值重构,可为三重价值失语问题提供一种解决路径,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山西的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2 0 0 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 1 8公里,居全国第1 1位;在太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之后,山西又投资2 0 0多亿元建设了由大同至运城6 6 6公里的大运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北起大同,南至运城,纵贯山西全省,穿越山西的产业集中区、资源富饶区、经济发达区和人口稠密区,经过大同、朔州、忻州、太原、临汾、侯马、运城等重要城市,并将这些地区和城市连接起来辐射到全省各地。这样一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对山西的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甚至对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代明 《政策》2010,(1):46-47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远坤 《求索》2008,(9):74-75
从生态文化视域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系统有内在关联性。乡村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不断交互作用的累积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不能重自然生态而轻人文生态,不能无节制地过度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在当今城市(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保持和延续乡村生态内层的文化根性和价值特色。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护自身的人文生态,要注意尊重和维护乡村旅游经济中村民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并且注意克服乡村旅游给当地人文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