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惠与实惠     
袁浩 《当代广西》2009,(1):11-11
时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口中最时髦的词就是"惠民"。不论是在讲台前,还是在群众中,言必称"惠民"。这种认识显然是到位的,问题是讲完之后,谁来落实?怎样实施?何时兑现?  相似文献   

2.
讲究批评真诚增强批评效果志豪时下,谈及同志间.党内批评,许多同志不无感慨:自我批评容易,互相推心置腹讲点意见、搞点批评就难了!难在哪里?症结何在?笔者近闻一位领导介绍:某站在对待接纳一位吊儿郎当的"刺头"职工时,站长委实不情愿。左思右想,不接嘛恐怕不...  相似文献   

3.
龚云普 《前沿》2010,(3):188-192
本文在简要评述现代口述史兴起的过程、意义的基础上,围绕"历史由谁讲述?"、"‘口述’与‘文献’谁更接近历史的本原?"等基本理论问题,认为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理论来解决"口述历史的‘软肋’"、"何为口述历史"以及"口述历史的撰写"等具体问题。研究者只有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口述史才能实现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薛涌 《同舟共进》2011,(9):29-31
最近《纽约时报》有篇文章,考略了25万美元这一界定"富人"的收入线的本末,提出了市场经济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谁是"富人"?"富人"是否应多纳税?多纳多少?如果再上升到理论性的问题,那就是:单靠市场能否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公权力介入进行财富再分配是否会削弱市场经济的效率?这些问题,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也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点心理问题,想得到你的帮助。"一个朋友到办公室找我聊天,我突然对他说了这句话。他看了我一眼说,是不是最近工作太累了?工作压力太大的人心理是比较容易出问题。不用担心,很多人都这样。我说,那就好,那就好,心理疾病太时髦了,不是谁想得就能得上的。  相似文献   

6.
李秀江  李彪 《小康》2010,(3):74-75
县级驻京机构的去留问题已无悬念,人们更关心的是,保留下来的驻京办如何转型,将走向何处 "驻京办撤了,谁哭了?"这是一位县级市市长赵连启(化名)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的第一反应。他所主政的政府辖下的驻京机构被列入了撤销之列。  相似文献   

7.
一谈起上海的"老城厢",老上海谁不知晓?一说起露香居委的"小巷总理",居民们谁不称赞?陈恩凤——黄浦区第三届人大代表、豫园街道露香居委会主任。她在居委会摸爬滚打二十余年,不论是为了选民,还是为了居民,她都投入了满腔热情,尤其在迎世博阶段,  相似文献   

8.
景区申遗缘何趋之若鹜? 2010年9月,住建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批评有的地方不切实际,缺乏研究,有的地方"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很突出。解决"申遗"过热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他究竟是怎样一位县长?他有什么特殊"功力",能赢得如此高的施政满意度?风光无限的"五星县长"背后的"弊案"又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0.
顾兴 《群众》2013,(3):80-80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和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曾把批评比喻为"洗脸"、"打扫房子";他所引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  相似文献   

11.
《协商论坛》2010,(12):61-61
新闻话题:近日,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位老大爷站在身边的事件,被网友拍下并在网上公布,引起了广泛讨论。不让座的"种种理由"包括:"书包很重"、"学习太累"、"旁边的同学都没让座"等。"该不该让座"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命题?"集体不让座"让谁蒙羞?  相似文献   

12.
杨丹 《人民公安》2013,(11):17-17
13岁那年,父亲有一天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1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2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中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你知道的,家里日子并不好过,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  相似文献   

13.
侯德有 《人民公安》2013,(11):18-18,20-23
一位睿智而充满大爱的父亲,记录了儿子从2岁到16岁半的成长之路,读罢引人深思。两岁:某日,儿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谁呀?谁撞疼了桌子?""我,爸爸,我撞的!""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三岁: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24日,一名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走进了河南省第二监狱教育科.向监狱的教育科长郭克建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请求:希望监狱给他推荐几名悔罪服法、技术熟练的服刑人员,他的企业将同他们签订帮教和刑释就业用工协议。他是谁?为什么要到监狱里要人呢?  相似文献   

15.
一、冷处理法如突然发现个别学生偷看小说,教师就上前大声呵斥,要他交出小说,此法有两弊:一是该生若不交,教师势必要与他发生争执,这样就会打破原来宁静的教学秩序,影响课堂教学;二是即使该生交出小说,其他学生也会出于好奇心被此事吸引过来,诸如谁在看小说,什么小说?从而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出其不意将小说收走,不要声张继续上课,课后再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这样被受收小说的学生不敢声张,因为他知道已违反果堂纪律,教师又给了他“面子”。这样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学生也受到了应有的批评教育。二…  相似文献   

16.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17.
他是农民的儿子,身上每个细胞都散发着农民的朴实;他是一名36岁的警察,脑子里"蠢蠢欲动"着的都是破案的"鬼点子";他将一个谁都不愿意来的治安乱镇变得太平,百姓都亲切地叫他"何大拿"。  相似文献   

18.
反对"先就业后择业"的毕业生认为,一旦当你踏入某个领域工作后,真正想要跳出来肯定难如登天,转行不是轻易说转就能转的,没有经验积累,谁要一"门外汉"?  相似文献   

19.
徐坤 《北京观察》2014,(8):70-73
从古至今,由中而外,怀揣梦想的人们,谁不在试图逃离呢?逃离当下,逃离现实,找到一个合适的端口进入梦境,于是,"画梦"和"造梦"就成为文学的巨大功用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许建平 《人民公安》2012,(14):24-27
为保住脑瘫女儿,她不惜与丈夫离婚;为抚养女儿,她四处打工挣钱,被同事视为坚强、伟大的母亲。最终,她却向爱女伸出"罪恶之手",活活将其捂死。这个女人,一路走过怎样的无助与坎坷?是谁曾给过她希望?又是谁,深深地伤害了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