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九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战社会动员提供了契机,在运动申逐步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引导的,以爱国学生为载体的对平津民众和爱国士兵的初步社会动员。因此,从社会动员的角度来看,一二九运动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抗战为目的的社会动员的初步启动。这种初步的社会动员。使“抗日救亡”成为凝聚全国民众的政治目标,也播下了抗日的种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社会动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政党代表民众与民众拥护政党的互动中,政党充当了民众的代言人和领路人,民众形成了政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构成了民主党派社会基础演变的基本依据和主要线索。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适应中国社会的变动主要经历了“革命时期的阶级联盟”、“改造时期的特殊群体”和“改革时期的政治联盟”三个历史阶段。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还有少数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伴随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从“阶级联盟”逐步演变成“政治联盟”,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也发生了质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汪笑侬的诗歌和京剧作品中具有密切关注时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主张团结确嗨,明确的“大中华”意识:紧随时代步伐,积极的爱国民主意识等特点。他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由拥护改良而进步为赞同民主革命,并通过自己的诗作和京剧改革实践宣传爱国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激情。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初期,我党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的要求,在国民党统治区陕西泾阳县安吴堡创办了一所战时青年训练班。这所训练班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以它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爱国抗日”,“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用两年半时间,吸引、团结、教育、训练了成千上万名来自各阶层不  相似文献   

5.
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国两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崭新课题,为新世纪新阶段如何紧紧围绕争取人心回归,做好“一国两制”条件下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国  相似文献   

6.
1936年的救国会运动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次运动的领袖群体是一批与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联系和在城市民众中拥有很高威望的知识分子。救国会提出了的“无色彩”的抗日联合阵线的主张,提倡以共同抗日为前提,置所有不同政见的党派和政治势力于平等的地位,通过抗日民主的途经以达到全民族的和解,实现各党各派的真正联合和共同抗战。这一主张为各阶层的民众和各党派所赞同,给大敌当前的民族和解带来了新希望,对挽救“九一八”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实现"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战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香港“占中”是以非法方式达到非法目的的一场颠覆政府、企图分裂中国的软暴动。它采取非法集会抗议形式,破坏香港基本法,挑战中央对香港管辖的主权地位,企图摆脱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主权管辖,其目标实质是要获得独立。中央政府对“占中”的基本方针应该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香港基本法,利用“占中”所造成的香港经济、社会问题激发香港市民的爱国热情,借此凝聚内地民众的爱国热情,掀起爱国热潮,喝止闹剧,揭露美国介入的丑恶一面,并针对“港独”倾向作出一系列部署与未来规划。  相似文献   

8.
自从四月份在市宗教局的部署指导下,如东佛教界以国清寺为龙头展开了扎扎实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的做法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三好”教育和争做“五好僧人”相结合,做到了人人讲爱国、写爱国心得,设立爱国心得专栏,行动上落实爱国行为,思想上扎根爱国意识。通过反复宣讲学习,使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新爱国青年”是学界在2008年反藏独暴乱、抗震救灾等事件后针对青年人的爱国行为和爱国热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与其他青年相比,“新爱国青年”整体上展现出理性爱国、价值多元化、公民意识成熟、自我认同感回归等特征,其爱国角色在爱国形象和爱国行动组织方式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新爱国青年”可能在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影响中国未来。“新爱国青年”应当克服青春期的不成熟性,防止狭隘民族主义的僭越,做到爱国行动与角色期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2010年2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今年3月,“幸福”、“幸福指数”、“幸福中国”、“国民幸福感”,等等,又成为2011年全国“两会”热词。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在当代中国对于普通民众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