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大众文化长达半个世纪的分析、研究中 ,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形成了独具特色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当代文化研究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批判理论(Kritische Theorie)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思想,kritische一词究竟是翻译为批判还是评判,直接关系到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旨趣的把握。从词源学角度看,将kritische翻译为批判可以说完全抓住了汉语、英语以及希腊语词根的契合点。追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踪迹,在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家那里,批判理论主要表现为一种拒斥现实的理论姿态,对现代文明弊端的拷问和否定构成了其主要特质。相较于评判,批判一词更能彰显早期理论的否定性和革命性特质。到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家那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旨趣出现了明显的转向,相较于批判,哈贝马斯更加关注重建,早期理论的强烈否定性在其理论中失落了,而代之以交往和谐。如果仍把哈贝马斯置于整个批判理论谱系之中的话,将其称作评判理论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当务之急——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陷阱与精神沙化,重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道统与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心话语,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其批判有不少合理之处,但是也存在不少局限,它片面强调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对立,忽视大众文化本身特性,从而带来了理论上的偏差。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哈贝马斯看来,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私人通过媒介,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公开表达私人观点而形成公众舆论,实现启蒙和批判功能,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向阳 《长江论坛》2006,(3):78-80,86
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中忽视了蕴涵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特质,否定了文化价值的人类有效性。该学派倡导的精英文化流露出与大众文化相类似的单一化倾向,这使得其建构的理论大厦在逻辑上是矛盾的。重视文化现象内在的普适性与差异性,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作出科学理解,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廓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媚 《湖湘论坛》2009,22(1):66-67
追溯文化产业理论的思想资源时,有两个关键词决不能忽略,一个是“大众文化”,一个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产阶级文化时的一个特殊用语,它有着十分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文化工业”是一个比“大众文化”更具批判性的概念,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英文译名同为“Cuhure Industry”,前者带有批判取向,而后者更显中性色彩。“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则是一对纠缠不清、既不相同又难相异的概念。在当今中国语境中,“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关系密切,代表着事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8.
史福伟 《人民论坛》2014,(1):212-214
没有建构的批判是无效的批判,乌托邦理论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深入批判后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研习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谈乌托邦理论,许多西方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了他们的乌托邦理论,从而汇聚成独具法兰克福学派特色的乌托邦体系.  相似文献   

9.
没有建构的批判是无效的批判,乌托邦理论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深入批判后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研习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谈乌托邦理论,许多西方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了他们的乌托邦理论,从而汇聚成独具法兰克福学派特色的乌托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规范基础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中心问题。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从理论逻辑而言,既是批判现实的标准,又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展望,是先验的,又是立于经验的。哈贝马斯认为从马克思直到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者都未能在这两个维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也未能为社会批判奠定稳固的批判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进展中,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得到了新的展开。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中,看到了物化结构的形成以及这一结构对人的活动与心理、意识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物化批判理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为研究纲领,在哲学层面批判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在社会生活层面结合精神分析学等思潮,批判法西斯主义。在进入美国后,进一步发展了批判理论,以工具理性批判展开了对西方文化根基的反思。这种激进化的批判,一方面推进了批判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理论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当代批判理论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章辉 《长白学刊》2016,(6):128-135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揭露宰制性意识形态的虚假,伯明翰学派寻找社会变革的主体;前者着眼于权力的控制,后者瞩目于在地文化的抵抗。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重点的差异导致其对大众文化看法迥异。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文化研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和磊 《思想战线》2012,38(3):58-62
对大众文化政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研究范式上,但这几种研究范式基本上都建立在大众与统治集团二元对立的结构基础之上,强调两者的斗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概念,正打破了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为我们理解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远离了公共事件,丧失了基本的理性,甚至在逐步侵蚀着我们还并不完善的公共领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分析,以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揭露宰制性意识形态的虚假,伯明翰学派寻找社会变革的主体;前者着眼于权力的控制,后者瞩目于在地文化的抵抗。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重点的差异导致其对大众文化看法迥异。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文化研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张谨 《岭南学刊》2016,(4):123-126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瓦尔特·本雅明和美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约翰·费斯克两人同样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大从文化,但是二者在大从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的成因以及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众:经验性客体与游牧式主体;大众文化:人机合作与权且利用;大众文化与政治:政治性的文化评判与文化的微观政治学。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及其蕴涵的一整套文化符号体系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兼具文化属性、精神属性、商品属性和物质属性于一身,这一特点使其具备生成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前提条件。在其意识形态性表达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提供"虚假的需要"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伯明翰学派则认为大众对大众文化具有多种解码方式,从而构成了对文化霸权的争夺。作为社会意识载体的大众文化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环节,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地对待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表达和功能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年.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广泛地与现代传媒技术结合,文化日益趋于商品化、技术化、市场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那种感官化、娱乐化、标准化、伪个性化的文化弊端,也存在于当今中国的流行文化中.采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视角来反思当代中国青年的流行文化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资源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贞 《思想战线》2005,31(2):60-64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思想和英美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三者既与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具有一定的历史适用性。因此, 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应在反思这些理论资源的基础上, 重建当前语境下的本土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20.
马金杰 《求索》2011,(2):118-120
以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规范基础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兰克福第一代学者都未能就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进行先行的澄清,因此,哈贝马斯构建了以普遍语用学为基础的交往行为理论,重建了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只是这一规范基础在霍内特和后现代的理论者看来并不稳固,因为规范未能给予社会的单个个体以足够的重视,因而有脱离社会的危险,从而也就无法在经验与先验之间保持应有的张力,也就无法为批判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