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知难》说:“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之知难也。”再读《论语》,读前人注,读五四以来各家讲说,偶有心得,立即付诸笔札。于“读其书难,知其言更难”自觉有所知焉。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5,(8)
<正>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是道德的存在。而党员干部更应为社会做出道德的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2,(8):51-51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是谓要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知其白,守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4,(12):51-51
子方仁厚 【原文】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曰:“此何马?”御曰:“故公家畜也,疲而不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罗庶长人是要有修养的,被称作东方"圣经"的《四书》,其中的《大学》就有关于修身的论述:"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2,(9):54-55
【原文】将欲取天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恢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则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安者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相似文献   

8.
正《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相似文献   

9.
唐人卢照邻曾在他的《释疾文·悲夫》中写到: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看到赵秀焕的画作,突然被一种强烈的情调所攫,心中升腾起如卢照邻描述的那种忧戚、低沉的感喟之意——  相似文献   

10.
桑林峰 《今日浙江》2014,(16):62-62
正保持定力,终无败事,当"慎"。我们常说,要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好。除此之外,还应慎染。《墨子·所染》记载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告诉我们:社会是个大染缸,真善美、假恶丑同时存在,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必须慎染!  相似文献   

11.
邱勇 《今日海南》2007,(12):39-39
《大学章句》开宗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就是传统国学中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今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为人民造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添砖加瓦的重任,更应该汲取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养分,注重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2.
褚家永 《北京观察》2003,(11):48-49
鉴于古代君王的兴亡成败,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指出了官吏腐败对国家的危害。他认为,为臣者成为奸邪有“八术”。其中第四叫作“养殃”,即为迎合君主的享受奢淫,而去“尽民力,重赋敛,顺其所欲”,他们却“树私利其间”,“此亡国之风也”。“有道之国”必须使“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私为功”。商鞅也曾明确指出:“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商鞅把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谋取非法私利的“大臣”、“秩官之吏”,形象地比喻为社会的蠹虫,认为这些蠹虫的存在必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及时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13.
杂谈漫笔     
据汉代刘向所著《说苑》载:孙叔敖即将就任楚相之时,许多人前来庆贺。有—位老人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听后,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给自己敲了警钟。拜谢之后,他再三表示愿闻余教。老人见他通情达理,又告诫他:“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20,(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做表率,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示范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何修身?《诗经·  相似文献   

15.
生之理是自然科学之基础,一切物类皆是从无而到有。然无何以能生有,在无之中已具有形之气,由气之化而产生形之质,故视之无形,而物理具焉;天地精气之所生,形形色色各禀一气,其形象之泉,虽良工不能预绘,其庶类之机,圣智亦难尽知。是以圣人赞天地之道,而称造化之妙,欲求其奥理,非循天地之道难以入其门径,故圣人撰(易)也。(易)以交象之变而穷万物之理,是藉交象之变而探造化之机,机不可测,而交象可现,此自然科学之奥理,而事物应焉。人体组织机构,微妙复杂,虽有形可见,而机理难明。人之聪明智慧,情欲杂念,机能生化,…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54-54
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53-53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相似文献   

18.
品德高尚者如巍巍山岳,人皆敬仰。何谓品德?品德即人的品行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人生的准绳。古今中外圣贤之士莫不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伦理、讲道德。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开篇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观,把伦理道德看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把道德教育和修养看作是培养圣贤君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必经…  相似文献   

19.
好话一百句     
1.“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2.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3.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4.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相似文献   

20.
《易经》关于世界的判断《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周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在古人看来,《易经》在内容的广博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在论道的深刻程度上,又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哲学书。朱熹《周易序》曰:易之为书,卦爻象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故得之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