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立新 《群众》2024,(3):65-6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石,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它不仅是“宏大”的国家梦,也是“细微”的个人梦。在这份梦想中,有一个深深扎根在每位国人心中,那就是——健康梦。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可以说,健康是第一生产力,健康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凌斌 《湖湘论坛》2023,(3):68-81
香港“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要求超越以基本法为中心的解释框架,以宪法为方法,实现对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宪法纳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法纳入,既体现为宪法序言在历史事实层面将香港重新纳入中国主权范围,也体现为宪法条文在制度规定层面将特别行政区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基于宪法对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纳入,将宪法第30条和第31条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内重新定位特别行政区的宪法地位。从宪法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二元行政区划出发,第31条规定的涵盖范围不仅限于香港和澳门,而是为更为一般性的“特区制度”提供了规范基础,相比基于基本法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有更为广泛的规范内涵。国家治理体系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不同于两种社会制度意义上的“一国两制”,是一种超越具体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方法。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起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梦”在时代热词中独领风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对过去汉唐盛世的简单呈现,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体现着传承与创新、追赶与超越的大国复兴模式。靠什么来凝聚起亿万人民实现梦想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由该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生产力水平、发展要求等复杂因素综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经济特征、政治优势、动力机制,决定中国现代化发展基本范式、经济组织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兼具“中国特色”和“一般特征”的现代化全新道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集中呈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前提,以“大多数人”的现代化超越“少部分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超越“以资为本”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超越“发展失衡”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范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超越“经济-生态”二元对立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遵循,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超越“霸权崛起”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亦炎 《今日上海》2008,(1):34-3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 上海市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2006-2008)行动计划也要求:引导市民提高健康、保健意识和能力,自觉参与改善和维护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食品安全信心、食品安全消费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完善环境与健康工作的法律、管理和科技支撑,控制有害环境因素及其健康影响,减少环境相关性疾病发生,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台海要论     
中国决不容忍“台独”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和人民致力于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容忍“台独”。胡锦涛高度评价布什总统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2005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的谈话)发展中美关系有三点启示第一,中美关系有着广泛的世界意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已超越了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中…  相似文献   

8.
刘超 《思想战线》2022,48(4):48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大同思想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遗产和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理论思想溯源,其“天下为公”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平等均分”思想等很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并实现其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正>伟大变革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反复学习二十大报告时,笔者特别关注并划出重点:报告中有50处提到“现代化”,其中5次提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的现代化”的“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正式确立的“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国家统计局12月1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创下了世界粮食生产中国纪录,为巩固农业和农村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管理好通胀预期,抑制物价上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立 《求索》2023,(1):105-112
中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让农业强起来,既要确保国家农业与食物安全,更要牢牢把握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推动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为研究什么是农业强国、如何建成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农业强国评价指标和主要类型的详细分析,可以明晰农业强国的内涵,并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提炼“大农业”“大安全”“大食政”理念,为建成农业强国找到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刁仁昌 《群众》2023,(8):37-38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健康中国建设擘画宏伟蓝图、制定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医保部门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医保部门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工作格局,推动医保在“健康中国”战略中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和爱常熟     
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大力弘扬“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城市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培育“和爱”文化为载体,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发展之美,用心铸造“和爱”常熟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6.
刘峰 《时事报告》2012,(9):75-78
在中国缺席世界载人深潜半个多世纪之后,经过10年磨砺的“蛟龙”号,于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不仅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而且也超越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相似文献   

17.
自1840年起,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民主自由的“中国梦”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而其时“中国梦”并没有实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走得非常曲折,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重要原因就是法治因素的缺乏。可以说,不实行法治,不依法治国,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复兴,四个现代化不可能实现,中国不可能真正富强、民主、文明,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与保障。  相似文献   

18.
蓝永信 《传承》2013,(7):6-9
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强调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全党“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整整走过30年了。从政治领域看,这3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概念,是江泽民2002年在5·31讲话中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正式将“政治发展道路”写入了大会报告。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多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重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周为民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之所以关键,就在于要为我国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百多年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