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编辑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刚刚来到泉州的时候,还没有工作,那时我租了一间房子,并向房东交了半年的房租,可不到一个月,我就找到了现在这份当保安的工作。现在吃、住都在队里,房子一下子空了下来。为了不浪费,我就把它租给了我的一个同乡。可没过两天,我的朋友就来找我,说是我的那个房东不让他住,还把他赶了出来。我就去找房东,房东说我朋友每次回去都很晚,而且还扰民,所以不让他住。可是房子是我租的,钱我也交了,他凭什么说不让住就不让住,难道我没有权利支配我自己租的房子吗?希望您能告诉我。谢谢!泉州保安: 小李小李你好!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2.
在我所接触的残疾人朋友中,有很多人曾经是健全人,他们在工伤事故中失明、断手、断脚……我知道,现在说些爱护生命、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已经太晚了,我想说说赔偿问题. 这些遭遇工伤的朋友多多少少都得到了企业的赔偿,无六万、二十几万、六七十万,各种档次.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朋友吃了不懂法律的亏,企业根本没有给他们上保险,出了工伤之后,万吧块钱就把他们打发了.  相似文献   

3.
漫话廊     
《上海支部生活》2010,(6):32-33
“每天花180块钱住酒店,30年才180万,如果在南京、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花个180万也只能买个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算上贷款利息、水电费、物业费,平均每天房子的支出还超过168元呢。”高涨的房价,催生出了一批租房族,如今“买房不如住酒店”的观点也在网上流传,细细算下来,还真有点道理。(据5月5日《现代快报》,图:李美)  相似文献   

4.
戴军 《今日广西》2010,(12):43-43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说和她同居了两年的男发突然跟她说,你看,我们在一起都两年多了,我每天赶来赶去的,上下班路上3小时,真的好辛苦,我现在一想到回家就害怕,我想搬到公司旁边去住一段时间,等我的心情调整好以后,我再搬回来住吧。  相似文献   

5.
身边有许多朋友都是出嫁不出家,自己还像个没断奶的孩子天天赖在父母身边,却又制造出一个新生代来"把玩",结果慌得顾头不顾腚,这让娘家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也就自然将哺育女儿一家三口的重任又扛了过来。算来我也是"啃老"一族,父母为我操劳了一辈子,等到我结婚生子后,他们又把爱分给了另外两个人——我的丈夫和儿子。他们经常一大早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肉、禽、蛋、菜及各种刚上市的水果送给我,一送就是五年,风雨无阻。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资讯     
《民主与法制》2014,(33):60-61
【疯狂学区房:135万买4.4平米】在北京,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米的房子,每平米将近31万,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房难求。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冯“房坚强”。择校热变成择学区热,“拼爹”改为“拼房”,怎么破?  相似文献   

7.
对门邻居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买房的时候有朋友提醒我:你得注意周边邻居,现在什么人都有,摊上个恶邻、贼邻以后的日子就麻烦了。我觉得朋友的话说得有道理,应该重点考虑这方面问题。在购房时我对近邻、对门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调查,在确定他们都是本分人家后,才交上房款。出乎意料的是,住了不到一个月的对门邻居因为职务提升,又买了套高级住房,把这套房子卖了。新房主是一对退休在家的老夫妻除了儿女在星期天来团聚一两天外,平时没什么人来,我觉得摊上这样一户邻居也算不错。听说这对老夫妻姓马,偶尔碰到说句客套话就算过去了。然…  相似文献   

8.
吴洁 《小康》2013,(12):76-77
60岁之前我养房,60岁之后房养我。人这一辈子似乎就和‘房”摞上了。年轻时为房子做奴隶,老年后以房子为靠山。房子不仅成了安身“立”命之源,还成了安身“保”命之本。  相似文献   

9.
来美国的第四年,我在橙县买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栋房子,心里多少有点儿成就感。觉得不枉了这几年的辛苦,也算对得起两个刚到美国上学的孩子,因为我已经多年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了。这栋房子离迪斯尼乐园不远,在夏日的晚上,抬头就能观赏迪斯尼施放的焰火。房子是一座小楼,三房两厅,两个浴室,还有一个能停两辆车的车库,前后院都很大,在南加州算是一座很普通的单一家庭住宅。邻里都是一些已经退休或者快要退休的老人,平日里整个社区显得非常宁静,甚至有点儿冷清。那时我在一家公司任电气工程师,公司离家大约40分钟车程,为了避…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全州县龙水镇坦口村,一座小楼拔地而起。这是村党支部筹资15.8万元新建的11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室。坐在明亮宽敞的办公室里,村委主任李辉德深有感触地说:“我从1976年开始就在村里工作了。原来的村委会办公用房是1977年修建的,30年过去了,房子已经变得又旧又破,我做梦都想能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场所,现在好了,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  相似文献   

11.
去年3月,我和母亲一起去了一次美国。在西部,我们住在一个幽静美丽的小城———圣地亚哥。好友W有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加上前后院子以及院中丰饶的花木、阳伞、帆布椅、草地,算得上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住宅。W盛情邀请我们住在他家里。W的这套房子共四室三厅两卫一车库,四室分别是W本人、我和母亲以及两个房客的卧室。三个厅分别是起居室、餐厅和W的工作室。我注意到,圣地亚哥人的车库大多不是用来停车的,车库实际上是他们的杂物房,往往堆得满满的我的朋友W除了在大学教书之外,还是一个中国文化方面美国公司的MANAGER…  相似文献   

12.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  相似文献   

13.
第一现场     
<正>观点看法气温大幅度下挫,明日可能跌至冰点。——上海当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无孔不入的股市效应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报纸上的标题都是“下周气温预计以小幅度震荡为主”。我败诉了,可是我没有办法。难道要让4口人住7平米的房子?——南京的卢先生因家中房子只有7平米,为了结婚将大楼住户共用的公用男厕改装成新房和新娘入住,装修花了3万元。近日,卢先生被拥有该大楼产权的公司告上法庭,结果卢先生败诉。但卢先生占用公厕的行为却受到其他住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常常看到某些专家学者和媒体说中国百姓消费观念落后,不敢消费,不会消费,更不敢贷款消费。还编发故事佐证说:中美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表白,住了一辈子好房,来天堂前一天才还清贷款;而中国老太则说,省吃俭用苦苦攒了一辈子钱,刚买新房只住了一天,就来到天堂。且不说故事是否荒谬,但不少人在“汽车成为领航消费品”、“银行存款7万2千亿元”的叫好声中,头脑发热。但我认为启动内需不要忘了国情。  相似文献   

15.
赵川东 《人权》2006,(4):19-20
在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恩和村,去年夏天,村民卓娅率先在村里搞起了俄罗斯族风情游。她把新房租给游客住,每天下厨制作俄罗斯大餐,一夏天挣了五六千块钱。“不少人走时还留下了名片,记下了我家的电话,说今年还要多带几个朋友一起来玩。我忙着收拾屋子就是等他们来的!”卓娅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6.
人这一辈子,手经常处于两种状态,一是伸手,二是松手。伸手,这是人人都会的动作,几乎出自“本能”,教都不用教,那婴儿生下来就会伸手乱抓,抓住什么是什么。松手,本是一个更简单的动作,许多人都能“无师自通”,但也有些人却一辈子也没有学会,抓钱抓权抓官帽抓房子抓美色,只知伸手,从来不会松手,只有大限到时,才会手一松,脚一蹬,两眼一闭,万事俱休。   《菜根谭》说:“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松手;一条竹杖挑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一个心态正常的人,应当既会伸手又会松手,该你得到的东西,尽可以努力争取,不…  相似文献   

17.
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取消了,种地还给补贴;义务教育免费了,实行了“两免一补”;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很多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每次回老家,我都发现村子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房子越盖越宽敞气派了,再也不用住那种一下雨就漏水的土坯茅草房了;大街小巷都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再也不用走那种一下雨就又是水又是泥的“水泥路”了……你要在外面待几年再回家,也许连门都不敢认了。  相似文献   

18.
【案情】2010年10月,已买有一套住房的林某为了投资,借用朋友王某名义,按揭买了一套当时价格为29万元的商品房。首付和月供都由林某支付,相关票据林某也一直保存。购房合同和后来办理的房产证为朋友王某的姓名。但私下林某与王某签订了《委托购房合同书》,约定王某只是名义上的买房人,林某是实际买方,房子归属林某所有。2011年4月,王某因欠他人15万元的债务到期无力偿还,就偷偷把该房子以50万元的价格卖给陈某并完成过户登记。林某知道后,以自己是该房子的实际所有人为由,想要回该房子,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9.
讲述人:邓国富,南宁市自由职业者"现在住的地方空气好,上下楼有电梯,房间宽敞,视野开阔,更重要的是读职高的孩子有了独立的卧室——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一套房子!如果不是有政府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像我们这样的困难家庭只能一辈子租房住了。"邓国富告诉记者,他们几兄弟和母亲曾住在南宁市西乡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09,(7):62-62
2009年6月3日《中国青年报》曹林的文章,有网友发帖说,自己与4名同学走到学校4号门时,一名妇女突然摔倒在他们身旁。“就在身旁约1米处,于是我就伸手扶了她一下”。没想到的是,这名妇女突然攥住这名同学的衣角大喊:“就是你把我绊倒的!”这件类似当年彭宇案的事件,又一次触动了舆论的道德神经,与当初彭字案引发的彭宇恐惧症——“八成网友选择不再做好人”一样,此事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的抱怨:以后谁还敢做好事?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