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文化恢复重建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在文化恢复重建的具体实践中,应做到科学制定和实施文化恢复重建规划;统筹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发挥文化抚慰心灵的独特作用,从而促进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总结研究,分析探索不同形势下规划的布局方法,总结阐明特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任务的特殊性、特定的要求、布局原则和方法,可以为今后类似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规划布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皓越  唐娅姝  郭义盟  程丽 《学理论》2013,(19):115-116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灾区受灾程度及恢复状况各异。整体来说,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国家大规模重建资金及社会无偿捐赠的拉动效应基本结束后,灾区的名胜改善和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脱离援建的灾区,能否发动"造血功能来自给自足",能否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又是否能够继续维持生态文明稳步进步,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寻求创新发展路径。面对可能面临的新难题,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原地起立为原地起跳、变输血为造血。  相似文献   

4.
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四川阿坝、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雅安六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恢复重建事关当前灾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未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灾区农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既存在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弱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恢复重建项目集中、资金需求量大、不确定性大而自身供给能力弱的个性特征。因此,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必须立足于灾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现实,结合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创新农业基础设施融资思路,以满足灾区目前和将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客观要求,为灾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和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全面完成、灾区干部群众满怀信心走向新生活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到四川灾区,实地察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考察指导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他强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灾区人民奋发图强、顽强拼搏,灾后恢复重建已取得全面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和...  相似文献   

6.
希望,是记者在木鱼中学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时值隆冬,春节将至。《嘹望》新闻周刊记者于汶川地震过后8个月,再次走进汶川、青川、北川等四川地震重灾区,扫描灾区灾后重建的新进展,感受灾区的复苏与希望,触摸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8,(21)
抗震救灾激发起的巨大力量,持续转化为冷静坚韧的行动 5月17日,汶川地震进入第5天,深入的搜救工作始终持续,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令人们惊叹。与此同时,截至23日,灾区次生灾害、防疫、群众安置、灾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也依次着手解决,从应急救灾到灾后重建,救灾力量稳步展开。截至2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5740人遇难,292481人受伤,24960人失踪。  相似文献   

8.
《组织人事学研究》2008,(6):F0002-F000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毗邻的我省陇南、甘南等地造成严重灾害。6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深入甘肃重灾县区和乡村,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和救援部队官兵,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9.
岳成明 《学理论》2012,(28):144-145
2008年5月12日,羌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对当地羌族文化造成灾难性破坏。在地震灾区重建的过程中,灾区羌族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尤其学术界在震后集中式出现了较多有关羌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内有关羌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一、地震后的灾区救援及特征 在地震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通常关注的焦点是灾民的紧急安置,但对于灾区来说,灾民的紧急安置只是灾难救援的第一步。灾后重建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数年。  相似文献   

11.
抗震救灾工作正在向纵深推进。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将在三个月时间里完成。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让受灾地区早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是灾区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灾区的恢复重建,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是一道紧迫的科  相似文献   

12.
灾后精神家园重建是汶川特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是灾区群众心灵归属的迫切需要。我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始终围绕着力弘扬巴蜀文化传承精华;着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等三个方面进行。三措并举之后,四川精神家园重建成果初步展现。  相似文献   

13.
经过六年的重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大部分乡村都呈现出一片新型城镇的生活形态,城镇化的思路和模式在重建的乡镇中得以充分体现。本研究以四川某重灾乡Q乡为例,通过长达5年的田野调查,记录了该乡2009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的灾后重建过程,以描绘在城镇化背景下,四川灾后农村社区重建中反映出来的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及其对农村与农民的影响,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研究发现,在农村社区重建中应积极发动本地人和本地组织的智慧与积极性,重视乡村原有的初级社会关系,立足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创造适合本土的重建发展模式,真正回归社区和人的发展需求。农村城镇化应提倡以人为本,促进当地人能力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10,(31)
<正> 与以往的重建不同,土地权益、高寒地区、民族宗教、生态环保,诸多特殊难题考验着各方在玉树灾区连日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人士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虽然震级低,受灾面积较小,但因为多方面原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汶川重建没有碰到过的难点和问题。土地权益处置成焦点7月23日,结古镇。几位不愿搬离拆危现场的结古镇居民告诉《瞭望》新闻  相似文献   

15.
<正>汶川的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分析汶川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经验,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功不可没。汶川县委县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灾区思想政治工作"汶川模式",为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汶川模式"的内涵汶川县委县政府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确立了以心理救助为基础、以感恩教育为主导、以铭恩奋进为目的的灾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投入到恢复重建和科学发展中,以实际行动诠释全方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的各族群众。  相似文献   

17.
潘丹榕 《党政论坛》2010,(13):29-3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也发生7.1级地震。不到两年的时间,共和国的一隅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汶川与玉树遭受到了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山河呜咽,国旗两度为生命低垂。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共和国在抗震救灾中得到锤炼,众多的参与主体及其从事的事业在生命大救援与灾区重建中得以成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王国骞 《民主》2008,(6):34-3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O级特大地震。截至6月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07人遇难,失踪18230人。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经济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灾难发生和救灾措施的实施,一些法律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比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5.12地震后,灾区群众生活保障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各地、各部门紧急动员,快速反应,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大力推进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切实做到了让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相似文献   

20.
他安全行车近百万公里。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多次深入灾区、无人区。他曾获得过多项荣誉,曾被授予和评为"湖北省地震系统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十佳岗位能手"、"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此外,他曾先后三次被省地震局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两次被省地震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他就是湖北省地震局车队副队长郭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