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检测新发现的貉狐阿留申病病毒(RFAV)感染并分析该病毒的基因特征,应用PCR、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碘凝集(IAT)试验检测RFAV感染的貉、狐样品;用阿留申病病毒属保守引物对RFAV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012至2014年77只可疑RFAV感染病兽的PCR检测阳性率为81.8%,其中58份PCR阳性血清用AMDV-G抗原的CIEP检测的阳性率是100%,IAT检测的阳性率为92.0%。而健康貉、狐用PCR、CIEP和IAT检测均为阴性。RFAV的4个代表毒株蛋白NS1、VP2氨基酸序列与水貂阿留申病病毒(AMDV)的相似性分别小于76.7%、92.1%,与同属的灰狐阿留申病病毒(GFADV)的相似性更低。与AMDV和GFADV毒株相比,RFAV的NS3蛋白序列较短,为66aa;VP2蛋白的半胱天冬酶裂解位点417DTLS/A421是S420,不同于其他2种病毒的D420;NS1蛋白的半胱天冬酶裂解位点226EE/T228,与其他2种病毒不同。所有测序的RFAV高变区核酸序列进化树显示,RFAV形成阿留申病病毒属的一个新分支。3种方法检测结果分析表明,AMDV-G毒株抗原适用于狐、貉RFAV感染后抗体的CIEP检测;IAT试验可用于RFAV导致的貉高γ球蛋白血症检测。RFAV基因特征表明其不同于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是自然感染貉和蓝狐的新种阿留申病病毒;这提示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貉、狐的阿留申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一种全新的检测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的检测方法,采用胶体金标记法对水貂阿留申病毒AMDV-G株进行全病毒标记,随后将金标记物固化在固相载体中,同时按顺序将水貂阿留申病毒全病毒以及水貂抗阿留申病毒抗体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将金标记物固相载体以及包被有抗体及病毒的NC膜连同其他组件组装成试纸条,进行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的检测。对于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阳性样品,试纸条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均有条带,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阴性样品,试纸条检测线(T线)无条带,而质控线(C线)有条带。结果,所制备的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实验室检测阳性质控血清符合率达100%,不与MEV、CDV阳性血清及ADV阴性血清反应,对试纸条的重复性检测达100%,临床试验对240只水貂血清样品对比进行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95.83%。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方法可以作为替代对流免疫电泳检测水貂阿留申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貂阿留申病自1956年美国学者Hastsouyh和Gorham发现以来,已广泛流行于欧、美、亚洲20多个国家,成为当前威胁养貂业发展的三大疫病之一。近年来,国内一些水貂养殖场也有阿留申病发生,且有蔓延趋势。于1983~1984年我们对太原貂场作过调查,本病感染率为10.3%;经选父母碘反应阳性貂,进行配种,生下小貂观察半年,碘反应阳性貂占78%;病貂比健康貂产仔数平均少1.02只。  相似文献   

4.
阿留申病是水貂的三大疫病之一,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它不同程度地流行和存在各个饲养场,对养貂业危害甚大。主要表现浆细胞增多、血清中γ-球蛋白增高、持续性病毒症、肾小球肾炎、伴有母貂空怀显著增加和秋冬季节的大批死亡。目前,此病的诊断多采用碘凝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种畜频繁,数量不断增加,1983年至1985年从我所进口检疫的乳牛中,发现得见的皮肤真菌病引起的病牛约占全群牛的20%左右(见下表)。该病不分年龄、姓别,特别在厩舍拥挤的饲养场里,加上气温与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就容易爆发此病。当牛群发现皮肤病以后,传染很快。该病还能传染给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如1985年四川省接牛的饲养员感染,本隔离场临时工人也感染此病,给  相似文献   

6.
水貂阿留申病是一种常见的水貂慢性、进行性病毒病,对养貂业危害较为严重。本病的损失不单在于其潜伏期长,传染率、死亡率高,尤为严重的是本病可以大大增加母貂的空怀、新生仔貂死亡和降低产仔率,使生产能力下降,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养貂业发展也很快,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也较多,为此加强进口水貂阿留申病检疫工作十分重要。1989年9月,辽宁某地貂场从国外引进5月龄煤黑色种貂2500头,其中雄性500头,雌性2000头。  相似文献   

7.
水貂阿留申病血检结果表明,宁夏水貂存在本病,感染率为41.73%。本病感染率与水貂性别和年龄有关;亲代感染情况对子代有影响。本病死亡高峰期在夏、秋季节,能使母貂配种率和仔貂成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水貂阿留申病(Aleutian Disease)是由阿留申病毒引起的慢性进行性传染病。其特点是:潜伏期长,呈慢性经过,可垂直感染,严重侵害肾脏和肝脏,血液中浆细胞增多,丙种球蛋白异常增高,故又称浆细胞增多症。本病广泛流行于欧、美、亚洲等养貂发达的国家,我国养貂地区普遍发生,感染率较高。黑龙江省某貂场(1973)检查1234只貂,碘反应阳性率为22.8%。北京某貂场(1979)患阿留申病的貂占49.65%。严重影响着养貂业的发展。 阿留申病无中和抗体,为自家免疫病、免疫问题至今未获成功。因此,各国普遍采用定  相似文献   

9.
1981年10月25日至11月30日三河县某貂场陆续死貂15只,经检查确诊为水貂阿留申病,后经血检发现,貂场剩余的水貂中阿留申病感染率高达68%,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一)增床症状 大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急性的表现为突然拒食,体温下降,可视粘膜苍白,卷缩卧地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冷漠,濒死期出现轻瘫,还发现有的水貂死前双目失明,大多于12~36小时内死亡,至死有渴欲。慢性的表现为食欲长期时好时坏,瘦弱,被毛粗乱无光,换毛延缓,可视粘膜苍白,鼻镜、爪垫无血色,有的口腔内上颚有大片的溃疡,溃疡表面复盖着灰绿色固膜,还有的貂留有溃疡愈后的黑色斑痕,患貂喜饮水,排出沥青样粪便,有的貂还便出红黑色血滴,落地成圆片状,分外显眼。后期有的患貂双目失明,共济失调,最后在抽搐中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快速定量检测、鉴别毛皮兽阿留申病毒的SYBR Green ⅠqPCR方法,以阿留申病毒属内病毒序列为参考,在VP2序列高变区的保守区段设计合成1对引物。结果,该方法检测水貂阿留申病毒(AMDV)、狐貉阿留申病毒(RF AV)的最低浓度分别为5.38×10~2copies/μL、5.93×10~2copies/μL,且通过熔解曲线可区分鉴别不同病毒种。对55份临床样品以及4株RFAV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有13份PCR检测为阴性的样品被qPCR检测为阳性,说明q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优于普通PCR。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方法是一种高敏感性、特异性检测毛皮兽阿留申病毒,并可通过实测Tm值区分阿留申病毒的分子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毛皮兽阿留申病毒可视化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CPA),以阿留申病毒属内病毒序列为参考,在VP2序列高变区保守区段设计合成4条特异引物。通过优化CPA反应条件,建立了毛皮兽阿留申病毒可视化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试验以及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扩增水貂阿留申病毒(AMDV)和狐貉阿留申病毒(RFAV),对犬科和水貂组织以及常见病毒无特异性反应;对AMDV、RFAV可视化检测下限分别为5.38×10~2copies/μL、5. 93×10~2copies/μL;对83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有16份PCR检测为阴性,CPA、q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表明CPA检测方法优于传统PCR。本试验建立了一种高敏感性、特异性检测毛皮兽阿留申病毒的方法,通过添加荧光染料实现了可视化检测,它更加适合基层兽医站、养殖场进行快速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2.
土拉杆菌病(Tularemia)又名野兔热,是由土拉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1982年4月河北省某水貂场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病。笔者采取病料进行综合实验诊断,确诊为土拉杆菌病。 (一)发病情况 该水貂场附属于一个冷冻厂,共养水貂183只,其中公貂34只,母貂149只。水貂的饲料以冷冻厂加工山兔、野猪的下杂和孢子肉为主,并喂少量谷物饲料如玉米面和豆面等。动物性饲料放在冷库冰冻保存,每天下午从冷库取出来放在锅内煮熟,第二天早晨喂貂。4月24日从冷库取回的全部是山兔  相似文献   

13.
阿留申病( Aleutian Disease)( AD)是水貂的慢性进行性病毒病。病原病毒属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下有两个属,即细小病毒( Parvovirus,又称小DNA病毒)和依赖病毒(Dependovirus)(以前称腺联病毒)。其病毒特征:单链DNA,分子量1.5~2.0×10~6道尔顿。是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的颗粒,直径18~26纳米(nm)。CSCI浮密度为1.39~1.42克/毫升。耐热,耐酸,耐乙醚。依赖病毒必须要有腺病毒同时存在,它才可以复制。所有成员都在细胞核内繁殖。  相似文献   

14.
根据笔者1985年对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40个村庄的鸡群调查结果,全年养鸡280000只,发生白痢病89000只(占31.8%),死亡37000只(占41.6%)。为了探讨一种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1985年8月~1986年7月,我们使用了蜂胶酊各种制剂和治疗鸡白痢病常用药,进行治疗对比试验;1986年8月~1988年12月,又以20%蜂胶酊临床治疗鸡白痢19300只,效果比较理想,治愈数为17100只(占88.6%),死亡2200只(占11.4%)。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申大为博士夫妇、高恒博士夫妇,应中国农业科学院邀请,于5月29日来兰州进行学术交流。在有130多人参加的报告会上,他们作了“动物病毒研究的新趋势”,“羊蓝舌病”、“慢病毒病”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美国当前防制病毒病及兽用疫苗研制情况,以及酶标、荧光抗体、放射免疫分析、琼脂扩散,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及核酸限制内切酶的研究情况;阐述了蓝舌病在世界及美国的流行情况、病原分型、诊断及免疫方法;较详细的讲述了在世界许多地方流行的梅迪维斯纳病、羊肺腺瘤样病、山羊关节炎脑炎、绵羊痒病、水貂阿留申病等慢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制问题。随后,我  相似文献   

16.
水貂肠炎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兔抗MEV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ME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用于MEV抗原的检测。经过试验,单克隆抗体的最适稀释度为1∶20,兔抗MEV多克隆抗体的最适稀释度为1∶3 200。用该ELISA方法分别检测MEV、水貂阿留申病病毒、犬瘟热病毒样品。结果表明,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该ELISA和PCR同时检测158份临床样品,其中ELISA检测40份为阳性,PCR检测44份为阳性,该ELIS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5.6%和79.5%,这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1.1%。该方法的建立为MEV的检测及水貂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7.
鸡大肠埃希氏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中以幼雏和鸡胚感染率最高,危害最大。近年来,有关学者对本病作过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雏鸡大肠埃希氏菌病发病率为30~69%,死亡率为42~75%,致死率高达90%;本病对7~20日龄雏鸡危害严重;致病性的血清型为O_1、O_2、O_(73)、O_(68)、O_(21)、O_(59)、O_(73)等。笔者1983年曾观察到由O_1引起的火鸡大肠埃希氏菌病。为摸清该病在贵州省的流行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对本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Jembrana病(Jembrana Disease,J D)1964年首先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由于该病类似牛瘟,而令人关注。虽然在日本的协助下采取了一些防疫措施,但迄今对其病因尚未查清,因而诊断及治疗方法都尚未确立。本病是以发烧、淋巴肿大、粘膜及桨膜出血、腹泻等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1964~1965年初发时,死亡率高达71.3%。目前,巴厘州的8个地区中,在西部3个地区呈地方流行性发生。1983~1987年5年之间的发生数(括号内为死亡率)分别为541头(12.75%),1078头(17.63%),882头(18.59%),827头(23.9%),1063头(14.56%)。  相似文献   

19.
抗水貂肠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水貂肠炎病毒SMPV-11株纯化后免疫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亚克隆和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8株稳定分泌抗水貂肠炎病毒SMPV-11株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D3、H5、F5、F4、A9、B7、H11和H8.经过鉴定:其腹水ELISA效价分别在1:6.4×103和1:2.56×104之间;且与犬瘟热病毒、阿留申病病毒、犬腺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而与水貂肠炎病毒、犬细小病毒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呈特异性反应;这8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类型.  相似文献   

20.
国营黄泛区农场猪场自1983~1989年每年春产仔猪出生后有30%~40%于2~3日龄全窝死亡,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剖检、微生物学等试验,确认该病为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所引起的坏死性肠炎(红痢病),并在春秋两季对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的母猪肌肉注射产气荚膜杆菌多价菌苗,收到了满意效果。 (一)流行情况 从1983~1989年春产仔共1232窝,发病217窝,死亡217窝,发病率为18.5%,死亡率为100%。根据试验患本病的仔猪是在胎儿期受到感染的,而且同一头母猪春产仔猪全部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