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由此,“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现将近一年以来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一、关于“和平崛起”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学者们的看法基本达成共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2.
一、和平崛起”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选择。2003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作了《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同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标志着“和平崛起”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主要…  相似文献   

3.
试析新形势下有利于构建“和谐海峡”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中断60年的直航正式恢复,标志着两岸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进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和平、发展、合作”为主流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在坚持“一个中国”和遵循“九二共识”前提下有那些积极因素在影响构建“和谐海峡”呢?  相似文献   

4.
中华和合文化所提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视角,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战略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传统对中国当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区域和谐外交方针有深远的影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生”思想催生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和谐外交;“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与处事哲学是中国国际秩序战略的哲学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观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念之源。  相似文献   

5.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以“一个中国、和平发展”为主调,总结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成就,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指导现阶段对台工作政策与实践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25日~3月1日,2012年中华彝族祭祖节暨“美食大理·品味巍山”第二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巍山举办。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为两岸关系指明了和平发展方向。两年来,两岸公权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构建了和平发展愿景,逐渐制度化了两岸共同经济利益,从而推动了两岸和平发展进程。这种背景下,“反独”的新任务就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如何与民进党接触、交流,并达成共识。“促统”就在于站在民族高度如何实现两岸公权力之间的政治谈判。“反独促统”工作的关键在于两岸民间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日美同盟的调整与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性质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冷战后时代,日美同盟的调整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构成重大挑战,对中国和平发展构成威胁,同时日美同盟以台湾问题为利益指向,严重干涉中国主权、阻挠中国和平统一。面对日美同盟的挑战,中国外交战略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与日美建立更多的“共生利益”,加强相互依存度;正确处理台湾问题,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施“伙伴战略”,推进中国外交战略建设;更应坚定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增强综合国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引下,2006年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只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和谐外交就会不断开创新格局,中国一定会对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蒋介石作为掌管国民政府党政军大权的核心人物,他的对日外交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日外交决策和军事决策。这期间蒋介石的对日外交思想主要表现为“抵抗中求和平”、“抗战外交”、“和谈外交”,其外交思想反映了他既战既和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关于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倡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平基调,把“和平发展”摆在对台工作的首位,“为两岸的‘过渡阶段’提出了指导性方针”,将会对缓解两岸紧张对峙关系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古凉州乐舞     
凉州 (甘肃武威市 )位于河西走廊 ,是古代历代王朝苦心经营的西部重要战略基地。雄才大略的西汉武帝刘彻为了安邦拓疆 ,建立中华基业 ,令张骞率百余人去西域 ,联络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以使者身份 ,于公元前 1 39年出发历经 1 3年的苦难 ,扬国威 ,喻文明 ,细致考察 ,了解西域各族人文地理、民俗风情 ,详细记录了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并公布于世。“于是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1 ] 。张骞不辱使命 ,团结各民族同胞。“见说古来争战地 ,嫖姚曾此走呼韩”[2 ] 。“嫖姚”,指西汉霍去病 (公元前1 4 0年—公元前 1 1 7年 ) ,汉武帝曾授…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2月26日,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和外交学院共同在外交学院举办了“国际和平年一首都青年学者裁军问题研讨会”。中国人民争取世界和平与裁军协会、外交部、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研究生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外交学院10多个单位的170余名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对外战略进行了客观分析与研究,指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召开,执行对苏“一边倒”对外战略;从莫斯科会议召开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推行“世界革命”(即“四面出击”)战略;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执行“一条线、一大片”对外战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执行全方位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对外战略贯彻始终的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合”文化底蕴丰富,渊远流长,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支柱,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和合”蕴含着事物与其所处环境多元统一、和而不同、追求总体结构整合统一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传统“和合”思想深入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论述了“和合”思想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和合”思想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6.
和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战略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和平思想与主张,并为中国作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决策。其和平思想与和平实践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二十大深刻强调“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1]“加强斗争本领养成”[2],这是党治国理政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重要基础,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干部建设新的时代性要求。因此,要理性思考干部本领建设的重大意义、内在规律,特别是从心理规律的视阈,主动自觉而又融会贯通地加强自身本领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月时事     
第四次亚信峰会在上海举行 第四次亚信峰会于2014年5月20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峰会主题为“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本次峰会,中国将接任2014—2016年亚信主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于2010年5月29—30日在北京昌平召开。来自全国140多位军事法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近百篇,与会学者围绕“信息化时代的中国军队与军事法治建设——以中国和平发展为背景”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El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