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官员因在公开场合吸天价烟遭媒体"盯梢"后,其他官员便马上"引以为戒",随即收敛其腐败锋芒。对这些主动收敛其奢靡锋芒的官员而言,倒下去的那个官员,更像是一棵为众官员望风报信的"消息树",他令这些平日里奢靡成性的官员赶忙伏下身来,顺势躲过了一波反腐火力的扫射。  相似文献   

2.
李志远 《学习月刊》2013,(21):15-15
原本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节日.如今却被弄得面目全非,变味了,物化了.成了吃吃喝喝、请客送礼的日子。如此久而久之.不仅使节日“佛头着粪”、庸俗至极.还会污染社会风气,甚至为官员的奢靡之风推波助澜等等.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理当正本清源.让节日回归其本义。  相似文献   

3.
地方官员苦于“陪”□李振明报载,某一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所在县的许多地方官员,每逢双休日就得陪那些“上面来”的观光旅游者,而且许多时候是陪完领导陪秘书,陪完秘书陪他们的家属,成了名副其实的“三陪”人员。陪得这些地方官员“叫苦连天,愁眉不展”。地方官员苦于...  相似文献   

4.
王成 《求贤》2007,(10):44-44
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如今,一些官员的学位年年看涨,文凭越拿越高,似乎官帽一变大,文凭也必须“更上一层楼”。然而,这些文凭都是真的吗?其中又有多少水分?显然,这些官员多不是什么尚学之人,文凭是升迁的“门票”,这才是当前官员文凭乱相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近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频频向韩国示好。观其用意,一是以渲染“共同价值观”来“拉韩抑中”;二是欲瓦解中韩在“参拜”问题上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6.
茅家梁 《廉政瞭望》2009,(10):49-49
周久耕引发的“烟表门”事件促使许多官员从张狂变得收敛,不少人在穿戴方面已经悄然有所改观,不抽好烟、不戴名表,至少表面上如此。由此,有评论家欣喜地认为“民众对官员在公开场合出现的穿戴的注意,已经形成了一种监督”。可惜,好多人对这种“形成”并没有半点欣喜。这种“形成”倒极容易让人联想起生物学中的“拟态”现象来,譬如木叶蝶的外形像枯叶、竹节虫的身体像竹节,色彩不再绚烂,便于伪装隐蔽。  相似文献   

7.
布丁 《当代党员》2013,(1):70-70
有一种人,奔走在受贿者与行贿者之间,为两者见不得人的勾当牵线搭桥。他们有一个形象的称呼:“权力托儿。”近年来,因为“权力托儿”而东窗事发的官员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权力托儿”成为官员腐败的催化剂,社会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8.
玩摄影、养兰花、收集名人字画……原本,这些只是个人的“雅好”。但近年来,一些官员的“雅好”摇身一变成“雅贿”,让腐败也变得“文艺范”。中国青年报记者根据官方媒体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至少有27名落马官员涉嫌收受“雅贿”。“雅好”成腐败又一隐蔽通道。  相似文献   

9.
李韬  林经纬 《党建》2013,(8):43-45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甚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反对“四风”,其中就包括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相似文献   

10.
阮直 《学习月刊》2013,(23):12-12
我们不要指望一个位高权重的人靠自律就能摒弃人基因中的病毒——奢靡。之所以有人有条件奢靡.而还能拒绝享受.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比奢靡更迷他的事情干。比如宋代做过宰相的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这样的人是个例外。司马光是大学者、大学问家,他的一部《资治通鉴》让他在任宰相之前就誉满天下了.  相似文献   

11.
党刊纵览     
防止贪官“裸奔”重在综合监管 所谓“裸官”即指那些配偶、子女及财产都转移到国外,自己独身留守在国内的官员。这些官员先以经商、留学为名将妻儿弄到境外,自己则暂时留在国内以掩人耳目,一有风吹草动便溜之乎也。  相似文献   

12.
偷拍者为什么喜欢在官员身上下功夫呢?就其动机而言。大多不是好奇于官员本人的隐私,也无意于公务秘密或人事斗争,而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偷拍者的逻辑往往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私下总会有不可靠人的秘密,通过偷拍,肯定会抓住这些官员的“小辫子”,然后,当事官员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相似文献   

13.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4,(17):13-13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密集地见了十多名官员,外省为主。这些官员均是“80后”,年纪最小者也有3l岁了,他们均是在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公考进入官场,算得上是当初标准的“三门干部”。经过十年左右的官场生涯,他们基本上有几个其同点:  相似文献   

14.
王树人 《党史文苑》2013,(10):45-47
“罢宴”原指“不参加宴请”或“撤销宴席”,后引申为“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是领导干部远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老一辈革命家的“罢宴”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15.
学者型官员:不只是标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一大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型干部相继进入党政领导机构,学者型官员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革命资历的“革命官员”以及在改革开放初期较为倚重的“技术官员”相比,这些专家型干部在知识结构上无疑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6.
自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风、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不但高档会所关了,公款吃喝少了,而且社会性的豪华宴筵与奢靡消费也大有收敛,清新廉洁之风骀荡大地,拂动心旌,让人喜不自胜。然而,也有人对此很不习惯,甚至私下里颇有微词,认为改革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还这样“清水衙门”般地过日子,有必要吗?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9,(7):59-6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接连曝出几起典型案件——湖北巴东“服务员刺死官员案”、贵州习水“官员嫖宿幼女案”、黑龙江通河“48户农民状告官员与恶势力霸占耕地案”和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人案”。这些起初本来是很小、很偶然、很个别性的事件,由于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很快扩散为某种群体性公共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姬建民 《党课》2014,(3):109-110
不时听到一些官员讲“要敬畏群众、敬畏法纪”,等等。也确实,在中央反腐倡俭、暗访巡视的高压态势下,大吃大喝少见了,作风有所转变了,吃拿卡要收敛了,公款送礼不敢了。群众对此称赞与拥护,但也担心“一阵风”,风头一过便回潮。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一个2010年“令人担忧事件榜”的话,中国未来的汇率机制一定是高居榜首,中美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尾随其后。这些令人担忧的事件都与中国的出口紧密相关。不过,中国商务部官员对今年的出口形势还是相对乐观的。“内部判断今年出口增速应该在10%,或者稍微高一些。”一位商务部官员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20.
何为官邸制?从字面上理解,它是国家为官员安排住房的制度,官员本身对此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从各国现行官邸制的实际运作看,它更像是国家为“大官儿”提供住所的制度,并通过制定严格的规则,遏制可能出现的官员房产腐败。在国际政坛,“官员们住哪儿,”曾引发不少争议,这些争议倒逼着各国官邸制不断完善。这其中许多经验,或许值得探索中的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