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列宁“五篇遗著”中关于发展纯粹文化的思想赵湘江列宁“五篇遗著”中的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然而,关于要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可以说象一根红线贯穿于“五篇遗著”的始终。在列宁看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首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进行...  相似文献   

2.
列宁晚年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上均使用过“文化”一词,但作为列宁晚年思考重心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是纯粹的文化,即不涉及物质文化、物质文明、经济建设等“文化”概念的广义使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新形势,深入研究知识分子在精神劳动、精神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据《苏联大百科全书》考证,知识分子概念是19世纪60年代由俄国作家彼得·鲍保雷金创造出来的,到列宁起才大量使用这个概念。按列宁的定义,知识分子是指“与体力劳动者相区别的脑力劳动者,一般指所有的受过教育的人们,自由职业者(指英格兰人常说的脑力劳动工人)”①王远、王子光在《知识分子概念的探讨》一文中,将知识分子界定为:“文化程度比同时代社会劳动者一般水平超出许多的主要以创…  相似文献   

4.
文化主义是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以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列宁的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决定作用,强调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形态来把握和认识,强调以文化革命而不是以政治革命的方法来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强调以文化水平主要是生产力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标准,并主张从现实的文化水平出发去制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策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政党文化理论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俄共(布)以及俄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列宁政党建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为布尔什维克党、俄共(布)的建设和发展,为俄国社会的文化发展以及其他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因此,列宁政党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凸显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当中的战略地位,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建设无产阶级文化,鼓励党员学习识字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扫除文盲现象,提升党员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形成了一套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变革思想。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列宁认为政治变革是先导,其主要目标是建立并保持政权,为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创造前提和条件;同时通过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来消化政治变革,反过来巩固政治变革,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列宁的社会变革思想启示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整体的社会变革思维,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协调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这一概念用于社会学领域时 ,指的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这种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社会客观存在 ,被称为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 ,不仅对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要求 ,而且直接影响着党的领导与建设机制。中共自身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不仅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而且对社会主义实践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列宁提出的“文化革命”理论有非常具体而明确的出发点、目的、方向和步骤。其初衷是改变苏维埃俄国在文化方面相对于西欧的弱势地位,主要侧重点在于首先通过实行义务教育、全民扫盲等手段切实推进俄国文化发展,使俄国整体国力凭借文化强有力的支持而显著提升,并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时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列宁阐述了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伟大意义,并对如何推动文化建设顺利进行作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和实践探索。学习和研究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问题在列宁的思想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对此进行了探讨,现将研讨中的热点问题述要如下: (一)关于列宁“两种文化”的思想 1.“两种文化”说的理论价值。学者们认为,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提出的“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一般文化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他在民族文化问题上提出的方法学方面最有价值的一个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提出青年要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文化,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有益成分来为共产主义建设服务。在列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当代青年要在正确认清资本主义文化实质的前提下,按照“吸收与批判并举,更重批判”的基本原则来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促进青年迅速地成长、成才,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中产阶级” 第一种观点是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理论、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来划分的。他们认为,“中产阶级”就是相对于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言的中等资产阶级。在马、恩著作中,“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通用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合作社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 ,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多次提到合作社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指出合作社的发展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我国学术界有人认为列宁把合作社看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 ,从而把合作社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我认为 ,列宁所指的“社会主义”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 ,而是特指俄国的“小农特点的社会主义” ,也不是一般地指合作社的性质 ,而是指合作制的发展趋势 ,因为在“小农特点的社会主义”俄国 ,利用合作社是“小农特点的社会主义”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合作社与社会主义划等号。  相似文献   

14.
所谓班组文化,是指在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基层文化,它是企业文化在班组落地的具体体现。天津港工会自2002年开始积极推进班组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港特色的班组文化建设之路。主要经验与感悟便是:实现全员参与是提升班组文化建设水平的前提条件;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提升班组文化建设水平的关键环节;提高班组长的"文化影响力"是提升班组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提升班组文化建设水平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是邓小平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特点。通过比较研究邓小平和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是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列宁晚年着重分析时代特点、世界经济联系和社会制度 ,鲜明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重要思想。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 ,主要着眼于为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机会 ,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来“和平演变”资本主义的可能性的一种初步探索。这一思想体现了列宁在处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关系上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尹洪彦 《工会论坛》2005,11(4):43-44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应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性,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企业文化建设领域应从“团队再造”、“优化规则”、“强化理念”、“品牌塑造”等方面入手,切实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理论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列宁最早提出了党政分开的思想,并初步指导了苏联建国初期的党政建设。但对列宁关于党政分开的思想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认为是在1903年,也就是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理由是列宁在“二大”上讨论党章时指出:“党章的基本思想是职能的划分”(《列宁全集》第6卷第446页)。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道德、纪律与理想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联系。本文仅就文化、道德、纪律与理想的相互渗透作初步探讨,以期对“四有”教育有所裨益。一、一定的文化修养是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条件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认为,如果把学习共产主义仅仅理解为学习有关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小册子是很不全面的,是有害的,要学习共产主义,还必须领会产生共产主义的全部知识。列宁所指出的这个问题,正是文化向共产主义理想渗透、转化的问题,同时也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浅谈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当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建设与管理,逐步由以往那种意识形态化的规定和“灌输”,过渡到现在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既是对人类认识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