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走上执政地位,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50年,是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历史新面貌的50年,也是党经受磨练和考验,巩固发展和壮大的50年。50年来,在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丰富经验。其主要成就:一是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奠定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二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巩固了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三是宪法确定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了党执政的法理基础。其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为全面领导的制度化实施提供了基本路径。制度化全面领导的根本内核在于实现法治,依法执政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基本方式、依规治党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根本保障、依法行政是制度化全面领导的重要实现途径。在未来持续建构制度化全面领导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党与国家政权机关责任体系、要不断凸显人民治理主体地位、要在持续的制度建构中为改革发展与社会进化留有制度变革空间。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如何理解执政党依宪执政的政治逻辑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也是把握执政党与国家治理秩序间关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宪法实践符合普遍的依宪执政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存在制定良好的宪法、尊重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作为依宪执政基础的"八二宪法"是一部制定良好的宪法,它为改革开放四十年高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与开放空间。执政党依宪执政的观念也出现了从政治性到法律性的变迁,宪法权威逐步树立。我们的宪法还存在政治性实施与法律性实施的双轨制。宪法修订展示了其背后国家治理包含的实践导向、治理主义和政治自信三大面向。在此基础上,执政党依宪执政展现了一套自己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4.
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示了党的建设发展思路的战略演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既体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关系,又体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是连在一起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具有不可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有其内在的机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中国之治”在人类历史上世所罕见的国家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为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的执政党,并且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执政方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洽协商制度,这是我党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方式,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也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更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我党的执政方式有着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领导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一是这一执政方式具有充分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6.
正记者:《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请您谈谈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差别?任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首先是依宪治国。因为宪法是法治国家的标志,没有宪法,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讲,依宪治国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20,(4):34-39
"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穿国家治理的一条价值红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检验国家治理成效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置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现实路径,彰显国家治理的价值逻辑与深刻的历史逻辑、创新的理论逻辑、坚实的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一种政治学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执政”是反映国家政权归属关系的概念 ,“领导”则是反映群体中控制与服从关系的概念。“执政”反映了国家宪政样式 ,取决于是否合乎“形式正义” (宪法和法律上的正当性 )。“领导”则涉及民意、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认同等 ,取决于是否合乎“实质正义” (人民体认的伦理合法性)。“执政方式”属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范畴 ,“领导方式”则属于根本制度下的体制性范畴。一个国家的“执政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而“领导方式”却是相对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是体现全局性、系统性的综合问题,有各种复杂关系需要从制度层面上予以规范。从历史经验来看,党的组织体系和领导能力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最为倚重的工作方法,也是以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党对制度建设根本原则的把握,规范和引导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同时建立党领导制度创新的有效机制,把党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才能够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障。维护宪法权威、保障法制统一,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治理能力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适应性的调适与重新定位。在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角色主要应定位于领导角色、执政角色和服务角色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国家历史背景、所处的国际经济地位以及在人民行动党长期厉行法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政治魄力,共同造就了一种以低腐败率为突出特点的新加坡政党法治治理范式。人民行动党遵循的是将党的宗旨与具体规程融入宪法法律,以不断加强执政党主导立法保证党的主张与国家法律呈现高度统一、以政党自律保障规法衔接的模式,其闪光点在于:党在内部规程与国家法律之间设有明显的界限,采取党纪国法各自分工配合却又相互辅助的衔接机制,党的自律对于党规国法衔接也起到保障作用。当然,人民行动党党内规程与国家法律也会出现龃龉,但不变的是国家厉行法治的根本原则。党规与国法衔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基于人民行动党模式的利弊分析,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以党领导立法实现党的精神与国家法律相契合;加强国家监察规范依据的体系化建设;以法律作为国家规范体系的重心;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加强执政党在立法立规之初对于二者协调性的严格审查。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领导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治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创举。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领导思想和领导方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法治领导问题被紧迫地提到议事日程,而且将成为领…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尤其是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与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带领人民落实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来展开执政逻辑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为价值中轴,形成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话语逻辑,即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国家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和理论相匹配的话语逻辑,这“三重逻辑”统一于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前,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亟须发展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理论和治理话语体系,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治理领域历史、理论和话语的统一,并不断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彰显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为人类解放展现了美好的愿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历史任务、执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现实逻辑演变和实践路径创新。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现实逻辑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路径体现在夯实人民主体地位的利益支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激发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创造活力,提高党践行人民立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巩固和加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统一是党的根本执政规律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由之路,是事关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课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和加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实现和代表人民利益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统一是党的根本执政规律,即关系着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维系,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完成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张峰 《团结》2006,(4):15-17
中共十六大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中共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共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民主党派也有一个历史方位的判断问题。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是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的执政方式有了重大发展。依法治国对党和国家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1.依法治国是对邓小平同志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以来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就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