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朱诚亮 《学理论》2009,(31):140-141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因素、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出了初步结论,要遏制住青少年犯罪蔓延扩展的趋势,必须形成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立体网络,建立预防为先、齐抓共管的社会系统屏障。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过去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残缺、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本文试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身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身 (tattooing)不光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它还与青少年犯罪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从文身的起源、文身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什么人文身的比例最大来说明文身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在发现子女有文身情况后 ,家长如何教育子女以防止他们进一步发展到犯罪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亲子分离式的劳动力迁移,并在迁出地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照顾和监控,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的学习表现、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都要差于其他青少年,进而使得他们有更高的犯罪倾向。来自65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很好地支持了以上假说。工具变量方法估计显示,人口迁出显著增加了迁出地的青少年犯罪,人口迁出率每增加1%,迁出地青少年犯罪数将增加8.6个百分点左右,青少年犯罪率将增长7.8个百分点左右。回归分解发现,人口迁出率也是扩大各地级市青少年犯罪差异的因素,其中,人口迁出率对青少年犯罪数差异的贡献率达13.93%,对青少年犯罪率差异的贡献率为9.52%。因此,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可能需要深化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劳动力家庭的整体迁移。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2)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不断增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以至于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现象日渐凸显,并呈现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成员低龄化和犯罪手段高智化、成熟化等特点,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題。人们往往譴责犯罪分子“沒有人性”、“兽性发作”。人为什么“沒有人性”了呢?“兽性”为什么能在人身上“发作”?犯罪和“人性”、“兽性”有什么关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犯罪无非是统治阶级在法律上认定的人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人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犯罪就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那部分犯罪。因此,本文试以人为出发点,对犯罪和青少年犯罪作些初步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研究不仅仅推动了青少年犯罪学与犯罪学的产生,还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公众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促成矫正主义青少年犯罪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诞生、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3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也存在着学科独立性的缺失、研究对象界定的悖论、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槽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等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8.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环境,有社会的和自己的两种。在社会环境中,又有大社会环境(国际的、国内的形势变化)和小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单位、街巷、群体等)之分。就小社会环境而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最持久的,与青少年犯罪有密切的联系。那么,家庭环境中那些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联系?它又是如何发生影响呢?就此问题,笔者对某少管所1989年至1990年的两年期间收押的少年犯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共抽取样本800名,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把握青少年犯罪的整体趋势,探索即将到来的变化形势,对于提高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的自觉性、科学性、主动性,更加积极地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爭取早日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做好趋势分析,我们走訪了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分析,试图对近期的青少年犯罪发展进程及其结果做出科学的估量,以便为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良交往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这必须是正常交往。青少年由于其身心特点很容易发生不良交往 ,而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第一步。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是不良交往 ,不良交往的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 ,从而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sudden problematisation and governing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British colonial Malaya in the decade preceding independence in 1957 whereby a juvenile court system, a network of institutions for delinquents, and a series of training and disciplinary practices were set up to rehabilitate the delinquent in order to turn him into a responsible citizen. Drawing on the analytics of disciplinary and ethical practices conducted by Michel Foucault, it is argued that the governing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olonial Malaya may be seen 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a wider assemblage of normalising techniques seeking to recast subjectivity from that of immature individuals into active and responsible self-governing ones, and that these techniques were highly dividing in that they produced not only what is taken to be good citizens but also delinquents. It is shown that Malaysian independence, far from leading to a break with these power-laden practices of citizenship, instead leads to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dispersal and institutionalisation.  相似文献   

13.
胡俊文 《学理论》2010,(4):61-63
青少年犯罪问题己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现阶段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多数学者比较注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立法、矫正项目、矫正队伍等问题,忽略了农村地区、流动在城市的外来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juvenile justice on San Francisco's youth detention population during the 1990s. Because successful juvenile justice reform is measured by reductions in both detention populations and the disproportionate impact on minority youth,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valuate two closely related issues: (1) Did San Francisco juvenile justice reform lead to reductions in juvenile detention bookings? (2) Did San Francisco juvenile justice reform reduce disproportionate minority confinemen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in fact neither of these results occurred. The data clearly show that what happened instead was “net widening” whereby offenders previously excluded from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were processed. This was especially the case for minority females, whose rate of detention increased more than any other group.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olic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万雪飞 《学理论》2010,(1):96-98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模糊的网络文明意识;有悖道德的网络行为;异化的网络双重人格。社会转型时期之于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的产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引发了青少年网络文明意识的紊乱;其次,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席"助长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生成;最后,转型时期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诱发了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在适用刑罚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审时、宽严有度。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特点及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对未成年犯科刑时应当体现出轻缓、宽容的一面,对较为严厉且不能实现刑罚目的的无期徒刑、财产刑及资格刑的适用应当作出相应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We present results of an evaluation of Reading for Life (RFL), a diversion program for nonviolent juvenile offenders in a medium‐sized Midwestern county. The unique program uses philosophical virtue theory,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small mentoring groups to foster moral development in juvenile offenders.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FL treatment or a comparison program of community service. The RFL program generated larg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rops in future arrests. The program was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at reducing the recidivism of more serious offenses and for those groups with the highest propensity for future offe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