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近几年来,大陆学者,台湾学著及海外华人学者举办了数十次有关中国统一和台湾前途问题的学术会议,在接触、交往方面已经有了实际进展。比较重要的会议如下: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亚洲问题研究协会年会,《中国统一之展望》是这次讨论会的一个专题。会议主席是美国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来自大陆的学者有正在美国的北京大学赵金胜、复旦大学吴嘉静;来自台湾的有正在马里兰大学任教的丘宏达教授;美国学者有北卡罗来纳大学齐锡生教授、纽约市立大学亚  相似文献   

2.
(一)近几年来,大陆及台湾学者,海外华人学者举办了数十次有关中国统一和台湾前途问题的学术会议,在接触、交往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比较重要的会议如下:一九八二年三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亚洲问题研究协会年会,「中国统一之展望」是这次讨论会的一个专题。会议主席是美国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来自大陆的学者有正在美国的北京大学赵金胜、复旦大学吴嘉静;来自台湾的有正在马里兰大学任教的丘宏达教授;美  相似文献   

3.
1996年12月26日,台湾研究会邀请北京部分台湾问题专家、学者在京举办了“1996年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座谈会”。社科院、外交部、交通部、外经贸部、人民大学等国家机关和学术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回顾了1996年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情况,并就台湾政局、经济、民心、两岸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大部分学者认为,1996年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上仍处于僵持状态,1995年形成的紧张关系未得到缓解。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一个中国一和“两个中国”的斗争。对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很迷。台湾当局…  相似文献   

4.
近60年来,岛内关于光复初期台湾经济政策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兴衰特征。最早的研究,自台湾重光之后即已展开。1949年蒋介石退台后,岛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长期处于落寞状态。80年代以来,岛内学者的研究兴趣“似有复燃之势”,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岛内学界对此题的研究,大多自台湾一地的角度来研判当时的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忽略了总体国情。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上起步于80年代。近年来,大陆学者对光复初期台湾经济政策的各个层面展开了探讨。目前,该课题尚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15年1月10日,由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哈尔滨商业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及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财税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的80多位财政税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两岸税制改革探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研究以及财政学税收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哈尔滨商业大学校长辛宝忠教授致欢迎辞,台湾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与台湾育文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两岸"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研讨会6月11日在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台湾研究城市问题和农业经济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对彼此都有浓厚兴趣的都市农业问题,作了深入的交流切磋。本刊记者育文就这次研讨会采访了北京市农村经  相似文献   

7.
<正> 随善人们对社会科学兴趣的增加,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美国学者S·辛在考察各种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义基础上,从方法论上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要求作了如下概括:  相似文献   

8.
台湾学者在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丰硕成果。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仅就台湾学者对抗战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扼要的综述,以促进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台湾研究会邀请北京部分台湾问题专家、学者在京举办了“一九九四年台湾形势及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外交部、海协、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家机关和学术机构的部分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回顾了一九九四年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情况,并就台湾政局、经济、军事、大陆政策、两岸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大部分学者认为:去年两岸关系中出现了许多复杂问题,在两岸同胞普遍关心的  相似文献   

10.
“台湾化”、”本土化”政策,历来是台湾问题的热门话题。随着后蒋经国时代的到来,本土化政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它重新成为海内外学者议论重点之一。对本土化政策的过程、评估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浅见,求教于关心这一课题的同仁。“台湾化”“本土化”政策的内涵关于台湾化、本土化的来源,《新新闻》杂志1987年5月29日发表的《台湾化、本土化、民主化》一文做了介绍,指出,台湾化一词,最早出自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斯卡拉皮诺教授,他在1982年夏天台湾《中国时报》对他的专访记  相似文献   

11.
编后语     
今年七月七日至九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了“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国大陆学者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有:本所陈在正的《1874—1975年清政府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与对台湾地位的新认识》、孔立的《清代台湾分类械斗的若干问题》、郑启五的  相似文献   

12.
2003年7月16日,台湾云林科技大学6名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从台湾飞抵苏州市,开始了为期1个月的大陆暑期实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涌向大陆?全球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在哪里?为了寻求久存于心的答案,为了亲眼见识真实的大陆,台湾岛内“非典”疫情一解除,云林科技大学6名同学就迫不急待地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非典”不能阻止到大陆实习云林科技大学在台湾科技类大学中排名第二,历年都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海外实习,实习不算学分,学生凭兴趣自愿报名。早在2003年3月,云林科技大学列出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大陆苏州等实习地供学生自主选择。当…  相似文献   

13.
日据初期台湾稻米输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台米生产和输日问题是日据时期台湾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学者和台湾学者在这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战前日本学者川野重任在他的名著《日据时代台湾米谷经济论》中指出了日据时代台湾(和朝鲜)稻米问题的社会意义,即日本本土稻米供应不足时  相似文献   

14.
对西欧国家来说,所谓的台湾问题是不存在的。它们只知道,有一个叫台湾的岛屿,这个岛屿为它们提供了很有趣的贸易前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表明,只要不带政治含义,中国并不反对欧洲人在台湾进行贸易活动,因此,他们与台湾做生意的兴趣就更浓了。然而,即使梵蒂冈——唯一仍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对大陆的兴趣也超过了其对台湾的兴趣。它在台湾的代表机构只是准圣使级的,而不是完整的圣  相似文献   

15.
档案史料所见之清末日籍台民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日籍台民问题是日本占领台湾之后闽台关系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根据《马关条约》第五条的规定,台湾居民在两年内有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此后仍住在台湾者,得视为日本臣民。日籍台民即是被编入日本籍而来到福建等地游历、经商的台湾本岛人。关于日籍台民问题,海外学者依据日本方面的资料做过详尽的探讨,但对中国有关史料的发掘,则迄今尚属空白。笔者最近找到一批清末日籍台民问题的珍贵档案史料,现将它整理出来,供海内外学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本同一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傅瑞德和台湾学者陈绍馨合著的《台湾人口姓氏分布》介绍,台湾同胞的姓氏共有1027种,而这  相似文献   

17.
王志彬 《前沿》2011,(22):131-135
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在岛内文坛的崛起,引起了两岸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困于研究资料不足或政治意识形态干扰等因素,致使两岸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尚不深入。开展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两岸学者既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进行审视,也要注意台湾地区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宏阔的视野,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创作的普遍意义和理论意义上不断寻求突破,以推动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健康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春暖花开的季节,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陆所所长雷飞龙团长率领的“海峡两岸公共行政学术交流研讨团”一行23人,来到大陆参观、访问.行政管理学,是比较专门的学科.两岸行政学研究人员,以前接触得较少;而台湾大规模组团到大陆访问,更属首次.访问团汇集了台湾行政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与厦门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科研学术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19.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中国大陆长期处于隔离状态,这就使得台湾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它的特殊性。许多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都指出,要正确地认识今日台湾,就必须正确地估计台湾历史的特殊性;只有正确地理解台  相似文献   

20.
华人之窗     
第一届海外华人国际大会于1992年11月26日在旧金山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学者聚在一起,探讨各国华人华侨法律政治经济现状及全球华人问题。11月26日至29日举行的这次研讨会,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学者共同探讨侨务政策问题的集会。大陆的学者来自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台湾的学者来自台大、台北政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