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本文从阐述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入手,剖析了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五条可行路径,即:1.重经济发展,强公德物质基础;2.重教育引导,促公德修养提升;3.重舆论宣传,促公德意识养成;4.重规制"他律",促公德行为养成;5.重公共生活,促公共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为背景,从经济领域的规则导向、价值层面的意识定位、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我国社会现阶段重构社会公德的对策。进而说明,要塑造理性、健康的公共精神,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德关系是社会伦理关系的一个特殊方面,其核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平等互惠的交往与合作,其目的则是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和谐.当社会伦理的制度性安排不能有效维护公民在社会交往中的平等互惠的交往秩序时,就会出现较为普遍的社会公德危机.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作为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日益形成的社会形态,是实现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系统;其在历史向度中展现的私人指涉性、群体指涉性、公共指涉性转向,则逐步彰显着"契约性"社会自治中所内蕴的个体伦理精神、群体伦理精神以及公共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公德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不实和服务导向偏差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社会公德建设疲软,由此,需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来促进农村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通常是指一定社会的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也是一个公民对国家和社会所应履行的最起码的义务。可是,目前一些青少年道德观念低下,背离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对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教育入手。 一、家庭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7.
公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德建设,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大学阶段正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得以形成和确立。大学生在贵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的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具备良好公德品质,对今天贵阳市开展"三创一办"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对加强和改进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贵阳和文明贵阳。  相似文献   

8.
公共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形成与发挥要以社会和谐为前提。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具有相关性,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加强对公共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中调节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它是道德与法律的交叉部分。公德的内容和要求随时代而变更。为加强公德建设,应依据社会公共生活的发展而适时地调整公德的概念内概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的社会公德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建设,要明确教育责任人,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公共管理,促进青少年组织的参与和成人垂范作用,建立社会保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社区大多缺乏团结、合作、自主、信任的公共精神,不利于社区自治的展开。在我国的社区改革语境下,公共精神的成长具有建构的属性,即外在机制影响着公共精神的成长和发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公共精神的建构路径选择及其效果存在差异性。本文针对上海三个社区案例的研究,比较五个因素在建构实践中的作用机制与地位:政府主导与资源配置是影响社区发展的常量因素,而社会组织、公共空间和精英作用等,在社区公共精神的建构过程中则扮演着关键变量的角色。这些常量与变量的结合决定了社区自治的效果:社会组织的作用需要建立在"政府后台支持"的基础之上;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是可以转化的,核心是如何引导;精英作用对于集体记忆的形成是非排他的,社区公共精神的缔造离不开居民的普遍参与。  相似文献   

12.
公共精神缺失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危机。以理性、公共参与为价值所在的公共精神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拓展了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为公共精神培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公共精神的"公共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产生于私人生活实践之中,只有在不断的公共参与、公共实践中才能养成,因此,公共精神培育必须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创造公共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3.
既得利益是社会利益格局之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违背公共性的既得利益却是社会发展的毒瘤,不仅侵害了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还会严重降低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因此,必须加以破除.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有着自己职业群体的合法既得利益,也会存在着不为社会认同的非合法性既得利益.探寻公共管理者既得利益形成的内在机理,设计合理的治理路径,对提升公共管理者的公共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为风险社会,公共财政为公共风险的规制提供物质保障,为公共风险的防控提供公共资金,"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形成了"共生"与"继生"的复杂关系.因应公共风险防控需要而产生的税收优惠措施和紧急税制等税法制度,预备费和预算调整制度等财政法制度,以及财政管制和经济统制等相关措施,均需受到宪法控制.将公共风险的防范机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尤其是将公共风险的财税法规制措施纳入"合宪性控制"之下,此为新时代财税法领域的重要宪法课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共大事件,是透视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锤炼中国精神的时代机遇。中国精神具象化为制度战"疫"的组织力、依法战"疫"的保障力、科学战"疫"的支撑力、精神战"疫"的感召力,并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由此,普通大众对中国力量的细腻感知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理解,主要通过各个群体、多种形式、不同维度的比较渐次有序地表达出来。这些经由普通人的视角感知到的社会良善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沃土。因此,要注重涵养社会心态,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价值认同;要注重引导社会情绪,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文化认同;要注重凝聚社会情感,把民众的认知比较导向政治认同。从而升华"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将其淬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有利于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的窘境,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成都市正在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途径,力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也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演变史来看,"以人为本"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人类文明最新最高的体现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以人为本"必须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是指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与一般危机相比,公共危机通常具有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不确定性高和难以预测等显著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传统公共危机应对管理体系片面强调政府作用,忽视了其它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参与.  相似文献   

19.
一、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及重要性 中共中央在2001年10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文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没有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对自然财富的索取甚至掠夺日甚一日,再加上工业文明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旋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但美好和谐的社会必须需要良好的社会公德作支撑.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必须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