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从道德维度看,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大德"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友善",从道德维度分析,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公德"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从道德维度看,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私德"的道德要求。其中,"友善"既关乎"公德",也关乎"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统一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也统一于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故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加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理念和规范,与现代工程伦理精神有诸多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程伦理精神的重要源泉。文章旨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相契合的伦理精神内涵,探索在高等工程院校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如下: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行政伦理规范的必要性主要有它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现代公共精神的塑造,有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我国融入世界一体化潮流的要求.其基本原则应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突出公仆精神和以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为价值导向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要革新传统观念、重视改革政府组织、加强制度约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发挥道德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4.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社会转型下传统友善思想的制约、市场经济下价值观念的泛功利化以及友善实践下主体利益回报的缺失,造成了社会友善情感、友善德性以及友善实践的缺失。社会主义友善理念,能为社会矛盾的缓解、社会交往的和谐提供坚实的价值观基础。因此,实现传统友善思想的现实转化、友善德性的内在养成以及友善回报机制的有效建立,是化解社会友善缺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6.
感恩教育是一种基于伦理本位之上,以义务论为优先的社会教育模式,它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德性论。而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建构是基于权利本位,以契约论为建构基础的。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理性成分已经升至顶峰,并带来了现代性危机。本文认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消除理性危机,平衡因律法主义带来的公德对私德的挤压,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使大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如下:丰富课程教育体系、充盈素质教育体系、延展社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官员的官德建设不仅需要依靠道德自律,还有赖于制度伦理的规范和约束。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党群干群矛盾和阶层利益整合,如何处理利益关系成为官德建设的重要问题。制度伦理作为制约权力的一种手段,从外部环境入手,通过制度、法律、法规等建立健全伦理道德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把一定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并使其规范化、法制化。从制度伦理层面强化官德建设,对官德的实现具有普遍性,有助于官德规范的把握和官员道德的养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完善干部任用选拔机制,建立科学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改变传统官德教育方法、建立作风教育长效机制等措施,形成全方位的官员从政道德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凡人善举,作为现代公民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凡人善举"道德实践活动,以道德领域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微信作为传播媒介和途径,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行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从而使传统的道德价值准则具体化为具有实践性的现实价值目标,并进一步升华为理想价值,最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重要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1.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尝试以价值观教育为根本,以道德建设为抓手,以实践养成为重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积极推进其基本机制的建设。通过基本机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为高校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2.
政治伦理是规范政党行为的道德机理。透视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度严重影响政治伦理维度所追求的生活与秩序,同时也败坏了党员的德性义务。因此,加强党的政治伦理建设不仅是巩固执政党基础与强化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政治团结与凝聚人心的迫切要求,更是强化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的现实需要。因此,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强化党员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改革精神,提高党员道德水平,促进党员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远发展,关键在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程度。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孕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必须从文化教育、国情教育、道德重建、制度建设、社会改革等多方面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5)
"孝"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几千年来,为家庭和谐的维系、政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农村社会的结构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此相应,现代农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孝"观念日益淡薄,孝文化日益受到批判,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过程中,重新认识传统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现代性转型的过程、逻辑及其范武、冲突在西方社会表现得最为典型,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建设应当设定坚实的文化逻辑,培育当代农民幸福观念;寻找合适的转型形态,融合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正确安置道德范武,正视功利主义和德性追求关系;依靠法律规范,凸显乡村伦理合法性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确立"人性本善"的道德人性根基、"内向超越"的道德生命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宗旨,具有完备的道德信仰、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对传统文化道德精髓进行融合和超越,使其焕发积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0)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背后的精神动力问题,突出强调了宗教精神和道德伦理观念对资本主义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的启示是: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中的合理成分进行现代转型;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个人的发展;合理利用宗教的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注入精神动力;以法制为依托,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传统儒家"君子"称谓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向古人指明了恰当的作为方向,也凸显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德性追求.挖掘儒家"君子"之良善观念,重点在于厘清中国古典政治理念与现代政治思想之间的会通,探究"君子儒"所蕴含的理想人格,分析君子养成"三达德"君子之道的行为规范,归纳儒家"修己安人""尊五美屏四恶""内圣外王"的为政之道.借由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公共责任伦理的契合,探讨儒家君子观之国家治理的德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崔斌 《行政论坛》2007,(5):35-38
面对国民道德的滑坡与精神的堕落等一系列德性缺失的问题,从公共管理的伦理维度出发探讨解决的对策是:公共管理者的德性是国民德性拯救的前提,公共管理者的德行是国民德性拯救的关键,公共管理中的德治是国民德性拯救的根本,公共管理中的德制是国民德性拯救的保障。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德性、德行和公共管理中的德制、德治两种视角和四个方面的全景式伦理对策,以拯救国民的德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