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主法律化建设、党的建设、国家制度建设、政法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贡献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对上述内容都有深入的阐述,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法治思想并将其深入贯彻落实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邓小平关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要思想观点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是邓小平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尤其是"文革"破坏社会  相似文献   

3.
毛胜 《求实》2011,(11)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邓小平在这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呕心沥血,深谋远虑,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邓小平党建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发展了毛泽东党建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邓小平党建理论,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必将坚定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再创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的信心与决心。邓小平同志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执政地位和改革开放的新考验,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早在1956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就严肃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共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贡献主要体现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进行了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为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 ,郑重地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现代领导实质上是法治领导 ,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依法领导、依法管理。决策是现代领导最基本的职能 ,现代领导决策法律化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本文就现代领导决策为什么必须法律化以及怎样实现决策法律化的问题作粗浅探讨。一现代领导决策法律化就是运用法律调控领导决策过程 ,使决策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领导决策法律化要求领导者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依法、用法、守法 ,从而使领导决策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体现了一代伟人对治国方略的锐意探索。深刻理解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必须坚持发展民主和法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发展民主和法制是他的一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其蕴含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论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做出新的贡献。梳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路,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近二十年来民主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是对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成果。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将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内容表现在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应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司法制度的独立性等方面。其特征表现在依法治国的战略性,制度治理的法律化和目标取向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一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转折,也是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6,(2)
邓小平法律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是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和学习邓小平法律思想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法律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指引的层面,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法律思想被切实地贯彻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法律思想主要特征包括人民民主与法律至上、服务全局与人人平等以及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其中他的建党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1、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邓小平一贯强调的思想。只有把民主思想、民主原则以制度确定下来,再把这些民主制度给以法律确认,民主因获得法制保障才能实现。从这一意义说,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民主的发展和实现只能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而不能是大民主或其他背离法制的方式。从这一意义说,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准则。邓小平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思想还为治理腐败提供了重要思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有效防止腐败;完备社会主义法制,依法严惩腐败;坚持依法执政,防止和克服特权。  相似文献   

15.
正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全面地阐述了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方针、政策,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法治的圣殿。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是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区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其执行。邓小平一贯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坚定不移的方针,不管什么时候都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邓小平关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思想相当丰富,特别是他提出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论断,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创见。所谓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指的是把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和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用制度和法律的形式肯定和确定下来,使之条文化、规范化,成为由国家强制…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为坚持、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宣传工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理论作了新的发展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 ,内容十分丰富 ,思想十分深刻 ,论述十分精辟 ,形成了系统的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其核心是依法治国 ,厉行法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的指导下 ,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方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 ,对于我们当前和今后健全法制 ,依法治国 ,厉行法治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1、必须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建设 ,一手抓法制。邓小平强调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 ,必须改革和…  相似文献   

19.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不断总结执政经验、探索执政规律、科学分析党所面临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的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依法执政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政策和法律的关系;创新法律制度,实现执政权力法律化;坚定法治理念,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法治理论和思想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指导思想。文章根据邓小平的法治理论 ,着重阐述了依法治国方略离不开邓小平法治思想 ,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当依法进行 ,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就应当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