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本文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优越性问题、政治协商与发挥监督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在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多党合作思想。他主张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对实行多党合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多党合作的途径进行了论述,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状况 ,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情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优点以及对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主监督和民主安排方面的几点思考进行了浅显的论述 ,以求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把统一战线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江泽民在报告中又论述了坚持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他指出:“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的理论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多党合作的制度规范、实践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有效发挥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首先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他科学阐述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为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清除了党内外的思想认识障碍,使多党合作的基本点也实现向经济建设方面的转移;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入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历代领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出发,根据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行了重要的论述,为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多党合作思想。他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证,阐释了多党合作的原则,说明了多党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并对如何在政权建设中实现多党合作进行了论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邓小平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做了许多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的多党合作思想,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结构已经适应了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确立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模式,产生了很好的制度效率,是不需要改变的0但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及人的有限理性要求要不断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主要是加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安排的制度设计,所以本文试图运用制度设计理论对如何提高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效能的制度设计原则和要求作一个探索,以此来强化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适应性,提高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1.
从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距今已经十年。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十年,也是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十年。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保证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有重要保障的社会政治稳定方面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试对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文比较中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在西柏坡最初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西柏坡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为多党合作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有力保证。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为多党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西柏坡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是多党合作的稳固基石。西柏坡时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积极探索是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多党合作中的领导权,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积极探索多党合作中的理论和实践,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创立并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高度重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使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践与理论与时俱进,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本文从多党合作的前提、多党合作的特征、多党合作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活动准则等维度阐述了对于多党合作制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1979年,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及“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基本的制度规范.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轨道。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相继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在新形势下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和谐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在西柏坡最初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西柏坡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为多党合作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有力保证。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为多党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西柏坡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是多党合作的稳固基石。西柏坡时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积极探索是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关键。中共积极争取多党合作中的领导权,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积极探索多党合作中的理论和实践,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我国的“多党合作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