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和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主体性和自觉性。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完善系统的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安排有效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2.
党和政府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起具体指导和监督作用。高校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具体途径包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堂教学之中;开设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通识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3.
《湘潮》2007,(7)
公民意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建立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待提高,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改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复杂多样。我国大学生对高校公民教育现状很不满意,他们认为亟待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一定要多种多样,必须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国民现代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对培养守法、道德和参与社会的理想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国家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学中重点突出人本、灵活、实践、开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现代公民意识的相关知识和场域理论,来尝试阐释大学生政治认同观与高校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确立爱党、爱国家、爱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公民教育建立在对执政党、国家、民族进行认知的三位一体的思想结构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特定的竞争性和同构性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大学生政治认同观的生成场域,习性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政治认同观。  相似文献   

7.
刘国栋 《学习月刊》2011,(24):121-122
公民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8.
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探索符合公民教育规律的新途径: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保证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增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系统性;三是以和谐校园为载体,营造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氛围;四是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平台.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个结合:公民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公民意识与提升公民行为能力相结合;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北京四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虹霞 《世纪桥》2009,(7):118-119
对北京四所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进行的实证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少方面还相对薄弱。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公民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的不足及社会公民文化氖围的缺乏是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浅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大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现状据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比较关注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市场、环保等意识,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存在以下问题,表现在:公民基本知识水平较高,行为意识水平较低。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地理、法律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在公民行为方面的回答正确率较低。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是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宪法意识是公民意识的第一要项和核心义项,宪法认同是构成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们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获得,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感悟、模仿、借鉴或某种中介来培养和教育的.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公民比较缺乏宪法认同和宪法意识,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增强他们的宪法认同度,培养以宪法意识为第一要项和核心义项的公民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化水平和公民社会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3.
公民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核心是法治教育,一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二是法治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秩序、正义等方面的价值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着网络主体意识弱化,网络信息的理性鉴别能力不足,道德责任缺乏与权利意识淡薄,臣民意识浓厚与公民意识相对缺失等问题。为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网络环境法制监管,设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专题网站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  相似文献   

15.
周光发 《世纪桥》2007,(5):138-138,147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现代公民意识。当前,不少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这既不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其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合格公民,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公民内涵,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真正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以各种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将这些规范的精神实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所以,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高校德育的着力点。一、公民和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导致其公民素质差、网络行为失范,严重地影响着网络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研究大学生网络公民的主要特征和网民的公民意识缺失,加强其公民意识和素质教育,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箫洁 《世纪桥》2012,(3):82-83
本文揭示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本质,并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本文还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浅识。  相似文献   

19.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国家意识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分析了对大学生实施国家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梳理了国家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形成机理,提出了实施国家意识教育的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思路是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立足公民现实生活。学校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公民意识不能硬性灌输,公民意识教育要靠政府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