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静美 《求知》2014,(4):50-51
<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以往作为国家力量的宣传机器,开始转变为平等对话的交流渠道;以往作为权力资源的传播资源,开始让渡于社会分享。一般来说,所有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都可以叫做新媒体。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部门本身还是其中的工作者,对角色的转变、行为逻辑、传播效果都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为此,本文将聚焦其中影响力颇大、又炙手可热的社交媒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政府部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春丽 《行政论坛》2004,(6):16-17,27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单一目标向优先社会整体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3.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改革干部考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是干部制度改革的焦点。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必须实现从例行考核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考核转变;从过分强调经济指标向全面考核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内容转变;从领导评价为主向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从定性考核为主向定量考核为主转变;从定期考核为主向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并重转变;从重视结果型考核向过程型考核与结果型考核并重转变;从参考考核结果任用干部向依据考核结果任用干部转变;从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考核主体向专业中介机构作为考核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建党到今天,在历史紧要关头,每一次大转变最先选择的都是农村,其农村观大抵有三次重大转变,分别是:第一次重大转变:农村从革命的外围阵地、后继者向革命的中心舞台转变、先行者,践行新民主主义观,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解放之梦;第二次重大转变:农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向改革的先行者转变,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道路,践行实践标准的真理观,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全体人民实现温饱之梦;第三次重大转变:农村从城市的支撑保障者向协同发展者转变,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走从碎片式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践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实现建成全面小康之梦。第一次转变主要是一次伟大政治变革,第二次转变则是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第三次转变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变革。前两次转变带来的历史转折经历艰难困苦,坎坷曲折,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玉汝于成。第三次转变带来的转折的大幕虽刚拉起,但已铿锵前行。每一次转变都成了中国梦实现路途中的一次关键转折,前两次转变各开创了一个极富传奇而伟大的时代,第三次转变的集结号已吹响,航船正开始起航,正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个维度推进中国梦不断前行和加速落点。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起着重大的作用,重视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对设计者也是根本的问题。建筑住宅设计将从仅供居住型向建筑节能型、生态环保型、舒适方便型、审美娱乐型等转变。  相似文献   

6.
政府职能转变包括三个方面,即政府职能总量从“全能”向“有限”转变、政府职能结构从过分注重政治统治向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方式从直接的、行政方式为主向间接的、经济和法律方式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民主政治成长的重要路径、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处理政市、政企和政社三大关系,促进政府职能总量转变;合理确定职能结构,推动政府职能重心转变;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实现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民生建设思路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向提升人的幸福感转变,从追求"国强民富"向实现"民富国强"的转变,从改变"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向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整体战略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的进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静安区全力推进菜场文明创建工作,将其作为文明城区创建的重点场所,再把好食品安全关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切实为周边居民做好菜篮子民生服务。一、聚焦"难点",优化管理模式菜场管理通过"五个转变",循序渐进地规范服务,引领经营者们诚信经营,为民服务,即由纸质管理、人为管理为主向信息化管理为主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单向管理向全方位管理转变;由强势管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的政治仪式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国家祭祀"。晚清以来,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变迁,政治合法化的仪式从基于血缘、世袭和君权神授的传统型向以通过民众投票和选举来表达授权与认可的法理型转变;政治社会化的仪式从被动教化和灌输的臣民型向主动学习和自由选择的公民型转变;政治参与的仪式由封闭的排他型转变为开放的参与型。从湖南咨议局的开局仪式,可以管窥这种政治仪式变迁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经济改革的春风也吹动了石油工业部六公司这池春水。几年来,他们锐意改革,在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炼建型向既能适应油田、又能适应国内外其他工程,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能型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两个文明一起抓,既提高了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赢得了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开始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单纯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型、从产品经济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变。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变化,给我国工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现在,我们又面临更具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就是工业发展要真正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转变。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程单剑 《学理论》2014,(26):54-5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境遇究竟如何,如何"丈量"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传播程度?一直是被学界感知,但未说出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进行定量分析,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证研究,探求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力的相关策略:传播主体由小众向大众转变;传播空间由单位空间转向社会空间;传播方式由硬性传播向软性传播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具有超越性特征,其以文化交流超越意识形态输出,以理论对话超越话语权压制,并以平等分享超越文化霸权.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可以发挥载体作用推动文明互鉴;可以发挥启迪作用推动理论共享;可以发挥交流作用推动共识增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经历了从革命动员到文化交流的历史性转折、从接触到对话的"话语跟随型"传播模式生成、从理解到共享的"话语主动型"传播模式转换、从共识到认可的"话语主动型"传播模式初步形成等四个阶段,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理论担当与实践作为.由此,我们可以构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现实策略:在文明交往中推进国际阐释;在原创性研究中推进对外传播;在世界理论交流中推进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主体解放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阐明了主体解放的历史发展进路:文明思维方式变革中自我意识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资本主义异化文明批判中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共产主义文明实践中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等环节。在主体解放思想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始终把推动文明的进步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彰显了人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应有的价值。深入把握马克思文明观中的主体解放思想,有助于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文明中个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10,(36)
庐山从传统旅游逐步向现代旅游转变,从中低端旅游向中高端旅游转变,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会议型旅游转变,庐山已成为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中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6,(9)
在总体思路上,突出自主创新这一战略主题。一是在发展路径上,以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战略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三是在创新体制上,从注重以科研院所的改革为主,向建立以企  相似文献   

17.
黄豁  陈敏 《瞭望》2002,(13)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2003年开始蓄水,库区水位将上升到135米;工程建成后水位达175米,代表长江文明的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将沉入水中。我国从1997年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庞大的文物抢救和保护系统工程——抢救、发掘和保护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不断的重大发现令海内外惊叹,不久前开始大规模发掘的白帝城宋城遗址更是三峡考古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8.
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在基本路线与奋斗目标的提法上,增加了"和谐"二字。这两个字,每字千金。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9.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其实质上就是提升内嵌了中国本土原创性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等多元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影响力。从理论背景切入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明晰“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命题的生成逻辑,从而找到制约中华文明影响力扩大的核心难题,即尚未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话语内容、主体、传播方式出发,以话语体系基础建设为“纲”,以培育专业化对外话语人才队伍为“基”,以数字传播空间为“云”,建构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式话语体系,从而破解中华文明被西方国家边缘化、赋魅化的困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自信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以来,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内,中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国际上,两种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交互消长,一是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日渐加强,垄断性竞争日渐激烈;二是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扩大,国际贸易更加趋向开放和自由。在此新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