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治安视域内“高危人员”的识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区管理不够严格规范,对高危人员的识别缺乏针对性,高危人员违法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是当前对这类人员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类人员进行识别的基本环节和步骤包括:深入开展调查,分析可疑情况,前移布控点等.敌视社会人员、社会闲散人员、"两劳"无业人员、吸毒贩毒人员、窜至外地逃犯,是高危人群类别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高危人群主要是指暂住人口中的“三无”、归正人员,即具有实施犯罪的某种客观因素,又 有犯罪可疑迹象,但尚未发现、掌握其已进行的犯罪事实,不能对其开展立案侦查,又无法用常住人口 重口管理方法来管理的人员。本文拟对建立暂住人口管理中的犯罪高危人群数据库问题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城市失业人员的出现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这个群体的出现引发了诸多的社会治安问题,对社会秩序有着极大的危害。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但是其根源是失业人员形成的社会文化在起作用。通过对失业人员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文化表现、通过文化原因的研究,找出矫正失业人员心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洗尘  马曦 《公安研究》2002,(10):20-26
文章通过对3660名在押的“两抢”犯罪嫌疑人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数据,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当前“两抢”犯罪的主要特点,并据此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打黑除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以“打黑除恶”为龙头的“严打”整治斗争,应注意抓好几个环节的工作,争取社会治安有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建国以来社会治安状况的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状况,社会治安状况是社会各种综合关系的外在反映;犯罪是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相联系的。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可有效地消除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恐慌感和失望症并找出综合治理治安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犯罪统计的数量往往低于实际发生的犯罪总量.犯罪黑数研究是人们获悉实际犯罪情况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为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犯罪的措施奠定事实基础.了解犯罪黑数可采取犯罪自我报告调查和被害人调查的方法,而减少犯罪黑数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犯罪黑数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犯罪评估的综合指标:犯罪的数量、质量指标、突出犯罪类型的数量、犯罪人数量;犯罪的社会控制指标: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力度、发动群众的程度、维护社会治安的资源保障状况;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指标;群众安全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赵翠生 《前沿》2010,(5):158-160
高危人群是目前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控制管理好高危人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健全的治安防控体系。从社会运行的角度讨论高危人群控管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旨在强调高危人群控管工作在现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是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的,其心理活动也具有相应的独特性,因而,犯罪主体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如何分配、转移等基本特性也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在整个犯罪过程中,犯罪主体的注意始终处于高度指向、集中状态,注意中心集中指向于与犯罪有关的内容.对犯罪注意特性和规律的研究有助我们认识和把握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轨迹,从而有助于侦查机关的侦查和讯问,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军事管制型到文革前初步建立官僚治理型防控体系的演变,在"文革"期间防控体系被全面破坏并退回到军事管制型。"文革"结束后,防控体系得到恢复和重建。市场化改革也为防控体系注入市场化的力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转型面临着双重任务,法制化、正规化建设是基本任务,同时随着政府的转型也正在由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公安机关的治安控制模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第一次是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了发动群众运动进行阶级斗争的静态治安控制模式。第二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形成了以集中打击、统一行动为特征的“严打”治安控制模式。第三次是本世纪以来,以首都为代表的全国部分公安机关建立了以四张网络整体防控、警情常量精确指导、犯罪过程多点打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模式,并形成了一套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首都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理论。它总结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基本规律,突出了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公安基础工作,促进了中心工作与基础工作、打击与防范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代表着信息化时代治安控制模式的改革方向,对于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治安控制模式和警务运作机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种群体性治安事件不断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高驾驭群体性治安事件能力,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所谓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因利益关系问题而引发的集体违反国家现行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治安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有多种类型,笔者仅就经常发生的五种群体性治安事件及其处置特点进行探讨性研究。一、集会、上访请愿事件及其处置特点集会、上访请愿…  相似文献   

13.
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是现阶段适应动态化、复杂化的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需要,是把握犯罪规律、借鉴国外经验、发挥自身优势的最佳选择.为此,对当前社会治安防空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系统论述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分析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提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论证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当前公安机关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突出的路面治安犯罪活动,公安交管部门在紧抓交通管理主业的同时,应强化治安防控。当前,公安交管部门在参与治安防控工作中尚存在不足。公安交管部门要强化治安防控,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加强训练,注重能力建设是保障;立足岗位,发挥职能作用是手段;加强协作,建立长效机制是保证。  相似文献   

16.
秩序:治安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学科内在的逻辑,而学科的内在逻辑首先是要有正确的逻辑起点."治安"不是治安学的逻辑起点,不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逻辑起点的确立有助于学科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基础范畴的确立.秩序由于其抽象性、内在的矛盾性及丰富的内容等特点具备治安学逻辑起点的要求,按照秩序内在的矛盾性的自然展开建立有机的治安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犯罪与社会稳定的治安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必然伴随城市化并以城市化为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则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犯罪对城市化及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有效地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对于维护全国稳定,从而为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安管理由于其特殊功能,在防控犯罪、维护城市社会稳定中应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治安本质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词源和古籍考证的角度开始对治安的本质进行探究,治安实质上是国家对社会的统治、治理和控制;从韩非对治安的论述开始,广义的治安的含义并未改变。治安事实上体现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是由对社会的暴力统治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两部分组成的。国家依靠物质手段对社会进行控制;警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安”的概念在事实和内在逻辑上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治安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安的价值问题是治安学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治安的价值问题源于具体的治安警务实践,由于治安警务与单纯的打击刑事犯罪的警务有很大的不同,经常直接触及社会的道德价值问题而陷于困境。治安的价值存在正负两个方面。治安的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治安社会就有可能解体。治安的负价值就在于它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制约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治安关系的相关理论是治安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治安关系的界定有赖于对治安相关概念的理解和选择。治安关系是指在治安实践活动中,治安主客体之间形成的社会联系。它具有实践性、客观性、政治性、互动性、多样性等多种特性。治安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评价关系,同时,这三种基本类型各自也包含着丰富的、多层次的治安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