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正日益与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并行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科技化和媒体化使得它的传播更为迅速和便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个性的解放、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但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主导下催生出的文化形态,本身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有较强的消极面的,如何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调动起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积极引导作用成为当前加强大众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少年处于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缺乏道德、人文精神的大众文化,正以它低俗的金钱与享受的价值观影响着一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在崇拜明星的潮流中,文化的传承正在出现断裂,面对青年在大众文化中的道德失落,文化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应加强大众文化的取舍与监管。  相似文献   

3.
处于世纪之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当代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深刻的变革过程,既是一种历史性文化变迁,也是价值体系的转换。面对如此的时空坐标,跨世纪的当代青年,如何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意识,已日益凸现出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一个极富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从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实现当代青年现代价值意识的建构,应至少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及其文化结构的深刻变化,是构建青年价值意识体系之前提。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合乎规  相似文献   

4.
论传统荣辱观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荣辱观强调民族大义,行仁义之事,重羞耻心(自我约束),追求精神永恒,以义制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对于青年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应整合这些资源,彰显传统荣辱观中具有合理价值内核的因素,使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统一,以发挥其对青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与青年教育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大众文化日益繁荣 ,并对现代社会的广大青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代 ,作为青年群体 ,敏感、好动、渴望新奇 ,大众文化导致一部分青年价值失衡 ,如何面对和解决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加强以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青年提供开放和相对自由的空间 ,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阵地 ,才能教育和培养青年。  相似文献   

6.
宽松文化时代的出现 ,会对既存的传统文化观念构成冲击。面对发烧词汇狂欢下的大众文化的现实性及其合理性 ,我们不能忽视其“词汇与文化”现象背后所掩盖的深层的具有大众文化意义的征候 ,因为它们常常隐含着这个时代和阶层甚或是大众的价值趋向、审美流程及精神水平。发烧词汇的发展需要理性精神的重视 ,也需要传统文化精华的融进 ,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它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文化繁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文化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对主导文化及其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管理,实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寄系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自信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点,也是融入当代中国精神的逻辑必然与现实选择。秉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建构中国精神,培植中国理念,夯实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质。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形成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基因和灵魂。文化自信内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精神,将文化自信延伸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骨髓。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参与青年社会化的主要文化因子.然而由于其内在不能调和的价值冲突,致使其在参与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催生与颠覆的双重面相:社会性的建构与解构共生共存;个性的凸显与隐匿此消彼长;理想的世俗与低俗双重交织.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以及青年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是当前形势下时代之需要.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客观描述与准确把握改革20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进程,如何全面正确评价青年价值观变化的积极意义,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年价值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青年价值观研究中的三个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历史背景,从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来考察青年价值观的变化主题和对社会的“文化反哺”意义,并提出当前青年价值教育要坚持“导向价值”、“主流价值”和“主体价值”三者统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长汀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海西"文化强县,必须围绕精神家园的建设着力打造文化长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健全体制机制推动长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自觉问题日益凸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困惑。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辩证地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关系,创新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尊,重铸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文化资源,其中尤以和谐人格思想重视由人的内心和谐而外化出现实生活的和谐,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和谐人格养成的重要文化资源。儒家君子人格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生命价值指向于丰满的精神文化维度。君子人格有丰富内涵,但其核心是仁、智、勇三种基本美德。在现代情境下,将儒家君子人格进行转化和重新阐述,是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精神勾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价值观念,并形塑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然而,就文明存在的实际形态而言,其在现实中并没有走得太远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观念层面上。从宪政层面予以反思和省察,就会发现传统的和谐观念在多元主义、人文精神、制度构建等方面所存在的宪政之殇。如何消解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并对宪政文明与和谐社会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本质规定和价值取向作解构性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宪政建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网络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在体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应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程建设,完善校园网建设,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以利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完善的,具有久远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探索道路的经验总结。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刻领会并准确把握公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精品工程和惠警工程,并把警营文化建设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和谐警民关系、实现民警快乐生活幸福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软实力向公安核心战斗力转化。  相似文献   

18.
企业职工文化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产物。劳模精神是先进企业职工文化的集中展现。通过开展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来弘扬劳模精神,维护职工文化权益,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和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发挥以劳模为代表的我国工人阶级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这是我国各级工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9.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定、使命所在、职责所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领导权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执政规律,丰富执政文化资源,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体现。这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育和形成强大的执政党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文化执政水平,加强党的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涵盖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文化内涵,要稳妥地实现这一梦想,须先重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匹配问题;社会上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文化产品、精品的匮乏问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支撑的基础工程值得思考:引导国民对共同的理想信仰的坚守,倡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引领文化正能量的精品力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扩大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