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本身无所谓美丑、对错,过失全在人身上。生态文明问题肇于工业社会的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等危机之中而造成,其实质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力活动中,过度地开发、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然而,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生态危机及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要使人类走出困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牢目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普及生态伦理,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建立生态文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  相似文献   

3.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世界性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负面结果。中国传统的和谐法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发现“和谐”法律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营造自由的生态氛围,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理念,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中塑造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秩序,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引发出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需要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来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要求全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人类永续的发展。 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应体系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生态能源体系。在目前科技发展水平下开展生态能源建设应从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人手,完善生态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内蕴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新形势下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困难,只有做好政府与人民共同、理念与行动共同、发展与环境共同,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渐凸显的环境问题要求人类反思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改变思想观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而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我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颗粒,其中与“真、善、美”相统一的思想能够补充西方科学理性的不足。认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的朴素的哲学思维和生态伦理观,对于丰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促进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异化论从“否定”的哲学视角阐述了损害人基本尊严和破坏自然生态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从“肯定”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就是异化消除后人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最高状态。所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平等受益于自然并共同保护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的实现,就以异化的消除为前提。面临严峻环境生态问题,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明,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善待自然,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这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今天培养生态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巨大变革之中,只有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的价值目标,并以和谐理念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人类才能改善现有的环境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美好目标。  相似文献   

11.
《海南人大》2006,(10):62-63
任何一个社会的既成文明状态都不仅是该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同时也预示着该社会来来发展的定位和趋向。建设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惑,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因此我们研究生态文明,不能忽略人与自然的不同作用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在唯物史观的研究轨道上。当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从价值观念到生产方式,从科学技术到文化教育,从制度管理到日常行为都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就标志着文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民主党派作为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和亲密友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控制人口增长,为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积极调研,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献计出力;积极倡导资源节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经历了三种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以往人类文明的辩证否定,它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保全生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正在进行的努力将助推她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及其未来走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休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与核心。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文明模式,人类源于自然又与自然相互依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重塑价值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以及对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感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它给自然界带来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自然资源被不合理的利用和掠夺式的开发,脆弱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本文对城市人口压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走全面协调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设城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将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新高度,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第四种文明形态,它尊重和维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现状还有很多问题,其中,制度不完善是主因,因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是旨在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在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上向来有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之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地位、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环境道德实践等方面,提出和论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进是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