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根生 《半月谈》2004,(24):76-76
这段时间,重庆农妇熊德明再次成为舆论焦点。10名重庆农民工在温州打工患上职业病——“矽肺”病,而厂里却始终不给予赔偿。万般无奈之下,这些民工请来已成名的老乡熊德明帮助维权。有报道说,熊德明对劳动法一片茫然.更不了解索赔程序。也不具有合法代理资格,在劳动纠纷实际解决过程中,她实际上成了一名看客。  相似文献   

2.
焦点概览     
熊德明为乡亲维权引人关注最近,因温家宝总理帮助要回工资成为知名人物的熊德明到温州为打工患上矽肺病的10多位乡亲维权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熊德明此行,仅为两个乡亲要到2.6万元和4.8万元赔偿金。熊德明的做法,有人赞成、高兴,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熊德明不具有相关法律知识,没有能力承担维权重担。还有人认为,在当前有些企业对农民工保障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熊德明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关注,帮助乡亲解决维权难有一定积极意义,也是件好事。近年来,熊德明接待了1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3.
文姝 《中国保安》2004,(6):23-25
因为向总理讲了一句实话,她不仅为丈夫要回了2240元被拖欠的工钱,还引发了全社会对民工欠薪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她也因此而成为新闻人物。因她而引发的追薪风暴给了我们太多的思索。她,就是重庆市云阳县龙泉村村民熊德明。2003年12月,熊德明当选为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经济学家推介熊德明的理由是:熊德明的一句“实话”,总理听到了,全社会都“听”到了。同时,熊德明仅仅因为一句实话,而当选为本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议。两年前,熊德明的丈夫李建明和几百个农民兄弟,在重庆市云阳县城一个工地打工,工程方说,年…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亲自为重庆民工熊德明讨工钱的事,让我十分感动,并由此想到了两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05,(1):48-51
媒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个答案也许谁也不能给出。但是,媒体以其自身的优势把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大嫂推向了全国,这就是被评为2003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熊德明。2004年岁末,熊德明——这个一段时间来被农民兄弟认为是自己贴心人的明星人物,再一次被媒体推向全国,但她自己却苦恼不已,一度更是和媒体有交恶的趋势。个中原由一言难尽,本刊经过努力,找到和熊德明一起到温州追薪的《重庆晚报》记者李心成、《重庆时报》记者门君诚、《现代金报》记者程超、沈姗姗几位媒体记者,请他们把自己在温州的经历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一下新闻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孙燕 《半月谈》2004,(3):58-59
去年10月,重庆市云阳县农妇熊德明借着温家宝总理到他们村走访的机会,说出丈夫被拖欠工钱的实话。总理帮助追债,使她如愿以偿,也  相似文献   

7.
黄茵茵 《公民导刊》2004,(12):14-14
在本刊今年改刊的第一期,我们用6个多页码对农民工追薪从事件,人文,法理,视觉等角度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又快到年底,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改变了多少呢?我们希望从他们的代表人物——熊德明身上看到一点影子……  相似文献   

8.
晏扬 《现代领导》2004,(4):19-19
熊德明获得央视年度社会公益奖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一个家住重庆云阳县的普通农村妇女,虽然没有做过什么一般的社会公益的事,但她敢于向温总理讲了一句实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为民工讨回欠薪的浪潮。据报道,仅春节前短短一段时间,就讨得欠薪200多亿元,不仅使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9.
“追薪”龙卷风席卷各地2003年10月24日,重庆云阳县农妇熊德明向温家宝总理反映她丈夫的2240元工钱被拖欠,此事引起温总理的高度重视,指示地方政府要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熊德明一句“实话”引发的总理为农民工追回工资一事,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重庆市率先开展百日欠薪大检查活动。随即,北京市政府部门也宣布,凡是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将被逐出北京建筑市场。江苏无锡市规定,欠薪的企业主不得出国。广东、湖北等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追薪”龙卷风迅速席卷全国各地。“清欠”工作形成浩大的声势…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28日晚,一名农妇登上了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台。这位与博鳖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火箭腾飞中国经济的张庆伟,叱咤风云的经济新锐丁磊等并驾齐驱的人物就是来自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的农民熊德明。  相似文献   

11.
潘胡建是重庆云阳县劳动与保障管理局监察科科长。自从温家宝总理帮助这个县的农妇熊德明追薪的消息传开之后,潘的工作量大增,过去他每月接到的民工投诉案件不过两三起,而现在每天都有10余起。在“清欠”过程中,潘感到最苦恼的是法律方面存在的空白让他找不到着力点:“比如,遇到包工头赖账。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强硬措施?包工头无力支付拖欠款时又该怎样处理?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可依。前几天,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为农民熊德明追讨工资的事,震撼了农民的心,牵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全国引发了一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欠风暴”。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有力政策,狠抓落实,具体维护了人民利益,人心大快。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3.
李仙正 《人权》2004,(2):55-55
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三峡库区时,体察农家的生活,并为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村民熊德明家追回2,240元务工工钱。温总理还对随行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百姓的好多事情,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大事。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不到农民家里看一看,坐一坐,怎么能知道农民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熹微 《创造》2017,(8):58-61
正农民工讨薪的事情,总是此起彼伏,甚至每隔几年,连总理都会站出来为农民工讨薪——远的有200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替重庆农妇熊德明讨薪,近的则是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为昭通鲁甸甘永荣讨薪。从2003年到2017年,整整14年时间,前后两任总理不约而同地替农民工讨薪,反映出农民工欠薪问题,是一个受到决策层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也  相似文献   

15.
在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农民熊德明一家讨回拖欠一年多的2240元打工钱.这一则新闻在国内引起了很大轰动,由此也拉开了全国上下清理拖欠农民工"血汗钱"行动的序幕.但由此我们也想到了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如果不是总理出面,抑或总理按当地的日程安排考察,不下到农民家去察看,农民应得的工钱还要拖欠多久?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对农民工来说是个还不错的年景:全国有25个省份取消了农业税,这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生活水平确确实实提高了;各地继续清欠,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拿到了被拖欠多年的工资;熊德明的温州维权之行使更多的农民工意识到,自己需要维护的权益不仅仅是要回被拖欠的工资,还应该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一些地方的"民工荒"使农民工隐隐地觉察到自身存在的力量和影响……说起这些,许多农民工津津乐道、喜不自禁。那么,农民工在2005年又有哪些"奢望"呢?  相似文献   

17.
熊德明维权     
《时代潮》2004,(24)
一年前,曾因向总理直言民工欠薪问题,并引发全国掀起了“清欠风暴”,她当选了央视评选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有人质疑她的当选,无人否认她的公益意义。" 一年后,她又踏上了为民工维权之路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偿”、“作秀”等评议纷然杂陈。" 面对媒体,她哭了,这眼泪的背后有太多东西可以琢磨,对于社会,也对于她自己。" 几十名重庆市云阳县农民工在温州打工患上职业病“矽肺”,生活陷入困境,而厂里却始终不给予赔偿。得知此事后,曾因对温总理说了句大实话而备受关注的云阳农妇熊德明,直飞温州为老乡讨说法,踏上了她的首次为民工维权之路…  相似文献   

18.
《前进》2000,(6):1-1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党上下狠抓反腐败斗争,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坚决清除腐败分子,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反腐败工作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手软”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迁就。视而不见,见而不查,甚至瞒案不报,压案不理,重谈轻做,只教不诛。二是拖拉。查来查去,批来批去,批了调查,调查了批,久拖不决,难见了结。三是从轻。重错轻罚,重罪轻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既松且宽,从轻发落。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该…  相似文献   

19.
一个单位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千只手,千个指纹。万个人,万种性格,因此,办公室政治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不能低估办公室政治的重要性,而只高估工作技术和绩效成果的作用。只有那些深谙办公室政治之道的人,在公司、部门内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得心应手,升职加薪。而在跳槽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办公室政治有关,因为人群中有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阴谋诡计,流言蜚语,明争暗斗,相互竞争之辈,于是把个办公室搞的政治色彩浓厚,远大于业务、工作色彩。尽管很多人严遵古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瞪大眼睛、小心防范,但是,仍然一叶障目,防不胜防。其中奥妙,难以言及。其间玄机,如同天书。俗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所以。在办公室政治的挤压下,有的人被迫离职,成为跳槽大军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傅翔 《福建乡土》2013,(1):19-20
如果要说出一种戏,来代表闽南人的性格,我想,非高甲戏莫属。梨园戏太纤细,芗剧、歌仔戏太伤感,木偶又太过戏谑杂耍,只有高甲,如闽南人一样,亦庄亦谐,奔放热烈,诙谐有趣。闽南人生性豪爽,奔放,有幽默感,其中还夹着浓厚的大男子主义倾向。闽南人重朋友,讲义气,有一股江湖气,这点从酒桌上就可轻易看出来。在福建,闽南人的性格与客家人相类,客家人热情好客,不乏豪爽奔放,但往往粗中有细,机灵乖巧,而闽南人则更粗放,更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