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历史发展过程中,消费文化是构建社会空间重要因素。近年来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对认识和解释当代消费文化与当代空间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当代消费文化正在成为公共化、群体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造成的集体消费把社会空间也变成了消费对象,产生了都市空间集体消费;另一方面则是电商由大数据处理产生的大规模的隐形消费群体和"云空间"消费。几乎每个人都同时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活动着:集体消费的都市地理空间与大数据构建的云空间混合造成了都市空间的混杂化和每个人生存环境的双重空间并置与互渗,并进而导致个人的身份分裂,这种身份分裂是当代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2.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期推介     
<正>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在驱力,是整个社会文化中各种价值观念的主要表现形态。因此,对消费形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在《大数据时代的消费文化与空间冲突》一文中认为,集体消费的都市地理空间与大数据构建的云空间混合造成了都市空间的混杂化和每个人生存环境的双重空间并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快速跨进了消费社会,因此文学与消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出现了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消费时代都市文学具有作品内涵缺少丰厚深度、作品缺乏张力、写作的平面化、放弃中国文人历来写作时的人格化和主体化眼光、游离于社会矛盾之外等特点。消费时代都市文学应该把人文精神和生存现状结合起来思考。  相似文献   

5.
消费文化是物品生产从"匮乏"转为"丰盈"时代的产物,在"物"的包围与消费快感的裹挟之下,表现出符号性、享乐性、夸示性与全球化等特征。在消费社会中,满足消费欲望的快乐原则成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消费行为与观念在非理性的自我膨胀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破坏性的侵蚀。面对如此困境,从消费文化视域提出利益与资源均衡分配、消费文化价值观重塑、平衡社会心理、和谐消费等新策略,不但是学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对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也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消费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感性化、符号化、超前化和网络化等特征,转型社会中大学生消费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消费主义、大学生消费认同以及消费心理,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应通过消费教育来重塑大学生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论述文化消费时代的特征和后现代消费的文化特征,探讨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及其理论前景,可以看出,当前文学理论在融合或吸收优秀西方理论的同时,努力寻找并阐释本土理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运用充沛的理论资源,以历史、实践和当代为基础,成功地建构起自己的理论话语,主体、自我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实现重建与新生.  相似文献   

8.
美丽消费的产生立足于消费社会中获取分配的经济动力,体现着男权社会的性别文化和大众审美的符号化。"她时代"的来临使女性在美丽消费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表面看来,这是女性解放的体现,然而,美丽消费往往导致女性主体地位的异化,传递着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有必要以法律约束它。  相似文献   

9.
关于当代文化生产的现状,使人很容易想到郑板桥的一句诗:"恰似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在文化已成为重要经济活动的消费社会,原本沉重的文化遗  相似文献   

10.
郭景萍 《学习与实践》2012,(11):115-121
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相关特征。其一,消费文化的大众性与等级性。现代消费文化的愉悦性、世俗性、柔软性、平等性鼓励了消费的大众性特征,但"竞争"甚至是"区分"的消费模式却为等级性消费铺桥搭路。其二,消费文化的审美性与庸俗性。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走向娱乐化、感性化和享乐化,带来自身的庸俗化倾向。其三,消费文化的技术性与人文性。消费的科学技术化促使消费合理合法、使消费者坐享其成,但却使消费者某种程度上走向迷失。消费文化的"二律背反"面临着难以调和的困境,但却是可以选择的,引擎与控制来自社会。  相似文献   

11.
消费社会的物化逻辑不但演绎了物质世界的社会关系,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命运.物化逻辑以社会符号系统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欲望释放的自由个性成为一种需求幻象.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当代视阈,持续不断地揭露和反思物化处境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超越消费社会的意识幻象,引导时代精神的文明转换,依然是现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李玲 《求索》2007,(6):152-154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消费特征着手,特别是以当下消费社会造成的物化和异化使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焦虑和失落这一社会现象作为背景,对中西文化和哲学传统以及近代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说进行概述,论述和谐消费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回归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向人们展示伦理道德意识回归是一剂治疗现代消费社会精神心灵弊病的解毒药。  相似文献   

13.
谢保杰 《北京观察》2005,(11):45-47
一 随着我国向小康向社会进程的全面推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这一变化也在当代大学生的特质文化消费领域得到反映.和十几年前的大学生相比,当今"盛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周俊敏  马海燕 《求索》2011,(5):128-129,124
文化消费内涵着巨大的善,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价值,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使社会的精神、文化事业生机勃勃,产业得以发展,社会的文化、知识水平大幅提高,也带来了社会的康宁。其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价值实现的方面包括娱乐功能的过度化,精神追求的相对弱化,审美意识的淡化,与自然的隔绝等。建议以更开放的伦理理念看待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消费的发展,保障文化娱乐功能的正常发挥,增加快乐总量,但要控制过度的娱乐化,避免纵欲,特别要注意对青少年的影响,注重培养文化精神,提升文化消费中的审美品位,让更多的文化消费活动回归自然,享受更多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消费时代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消费、汽车消费、休闲消费、文化消费迅速发展推动下,以“四高”、“四化”为特征,以深刻改变人们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为结果的新消费时代正在形成,其支柱是网络经济、汽车经济、休闲经济,其标志是网络消费时代、汽车消费时代、休闲消费时代的来临。新消费时代是新经济时代的动力源,新兴消费领域的发展是消费增长主动力,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明日甚一日增长的身份焦虑和对于毁灭的预感,将逐渐摧毁进化论的乐观和文明社会的傲慢。在这种背景下,放弃贪婪的扩张而转向收敛、节制、精细的内卷化传统乡土式生活方式将是未来人们不得不服从的趋势。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不仅是留守乡土的农民和他们在外漂泊的亲属"农民工"的精神家园,也将成为当代都市人的精神需要。未来的都市文化建设中可能需要提倡的不再是"都市精神",而是植根于乡土传统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年夜饭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迁,但是有些人在酒店吃天价年夜饭却没有感到精神满足,反而陷入"年夜烦"。如何化解"年夜烦"?从民俗学理论看,民俗文化是一种日常生活实践的文化。人们只有不断践行民俗,才能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因此,要使年夜饭吃得有意义,就要亲自实践、亲手做、亲口尝,回归家庭才最有年味儿。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已经从一个边缘学科发展成一个当今学术界极为流行的话语。作为欧·亨利名篇的《麦琪的礼物》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选择圣诞礼物的方式、购物行为和心理,展现了美国社会二十世纪初消费文化的一个缩影。文章试图在消费文化语境下通过分析故事所处的时代、消费文化的符号特征和心理消费重新诠释《麦琪的礼物》。  相似文献   

19.
卜凌云 《前沿》2011,(8):173-176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肯定了商品社会中文学活动具有消费特性是其发展的必然。在消费语境中,中国当代的文学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使文学在叙事模式上受到了商业逻辑的渗透,文学审美由严肃、沉重、深度转向了轻松、享乐和表面化。因此,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理想诉求,鼓励与引导文学创作的批判性、拯救性与超越性才能使文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困惑与情绪,价值多元与共生,都需要我们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伟大的时代变革呼唤精神家园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同志将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改革不仅引起社会体制、人们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人们精神生活、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在精神、文化领域,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