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林批孔"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一场十分奇特而又十分普遍的群众性运动,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除了长期以来毛泽东阶级斗争观点的延续和其他一些现实的社会因素以外,还包括由此导致的他长期以来对儒、法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和秦始皇历史地位的片面理解,这也是"批林批孔"运动与"文革"时期其他历次群众运动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拟对毛泽东对儒法思想理解的变化与他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杨蓉荣 《唯实》2013,(7):85-87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全面吸收儒、墨、道、法等各学派治国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以其人性论和历史观为基础、"处势抱法行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治国方略。一、"势",是君主的资本,也是君主奋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是当今活跃于中国思想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其核心观点是“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这些观点充分表明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的观念体系和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必须划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复兴儒学(儒教)”的界限,高度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对我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党"德、法并治"治国方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是我党执政治国实践经验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是对古今中外治国思想与治国经验科学借鉴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一个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科学认识,是一个从内涵到形式都高出古今中外治国思想理论的科学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刘绍云 《理论学刊》2004,(12):100-102
自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作出法家“严而少恩”的评价之后 ,“严而少恩”即成了法家的形象标签。或许出于对“严而少恩”的避忌 ,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讳言法术 ,而对儒家学说极力推崇。但从文本及思想上加以比较分析 ,儒、法思想观点之间的差异及各自的命运并不能代表彼此之间关系的全部。作为两个独立的学术派别 ,儒家与法家存在着许多观点、立场的分歧 (这一点无可置疑 ) ,有过长期相互攻讦的历史 ,也曾在政治舞台上一争高下 ,但儒法的思想实质并非是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这种相通促使儒法最…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 ,此次借江泽民同志在去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 ,使这一问题再次在新的聚焦灯下重新亮相。认真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中的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实质 ,清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梳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在古今中外的法学和伦理学领域一直是一个争论的中心问题。在中国 ,儒法之争主要集中在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看法上。儒法两家都以维护社会…  相似文献   

7.
“慈”“孝”是人性的一种本能体现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某一学术思想的专利.儒法之争的结果,是原本彼此对立的儒、法两家,最后融合于二千年中国的治国模式中.就个人层面而言,儒学面临人性本善与如何处理人的恶行之间的困境.其中处理较好的,是宋代儒者.在国家兴衰的过程中,儒学既没有救民于水火的功效,也没有导致或加速国家的衰亡.这是因为,权力体制不受儒学制约而独立运作.当前中国的“儒家宪政主义之争”,彰显出当前中国思想撕裂的现状.未来中国的儒学地位,不可能超越古代中国“外儒内法”的模式,最多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发挥作用,而不可能取代法律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基础规范.  相似文献   

8.
张泉 《理论学刊》2002,3(3):126-127
陶渊明的归隐是儒、道两家隐逸思想促发的结果,其中道家对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隐居之后,儒家的隐逸思想支撑着他的人生观,但在生活方式上陶渊明对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都作了改造。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过程中,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全面推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重大突破治国方略,指的是治理国家带有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执政党治国方略的确立历来事关大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1.
陆南泉 《党史博采》2005,(2):97-100,30
普京第一任期在政治、经济与外交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业绩,这成为其顺利连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普京连任后,其治国方略与政策仍将以俄罗斯思想为治国思想,继续实行政治上集权化与经济上自由化的政策.从国内政策的总趋势来看,都将围绕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强中央权力这两个轴心来进行.政治上集权化不大可能发展到极权化或独裁政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涵义与内容,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运用教育来加以贯彻实施,分析了加强法治教育、德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4,(1)
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法治精神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推进日益深入民心。本文尝试从法的本质特征入手,结合目前一些经济社会现象详细探讨法的局限性,并就法治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进程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涵义与内容,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运用教育来加以贯彻实施,分析了加强法治教育、德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执政党治国方略的确立历来事关大局。毛泽东同志对此作过艰苦探索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 ,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重大突破 ,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一、确立治国方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和管理国家 ,从根本上讲是由国体所决定的。但是 ,一个国家具体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 ,不仅受其政治、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也反映着一个政党的…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儒法之争持续了数千年之久而不能了断 ?为什么长期以来德治取代法治 ?尽管这是老生常谈 ,但是有谁能切切实实地清算这笔陈年老账 ,真真正正地解开这个千年的“中国结” ,无疑对我国今后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会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一、不同层面上的争论形成了儒法对立儒家所提倡的“德”和法家所提倡的“法”其内涵其实就是现代法学上的“自律”和“他律” ,是维护人类社会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整体 ,即社会秩序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手段和条件。不管人类社会处于何种生产方式 ,呈现何种群体结构 ,都必然存在与之相适应并起着维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的时代条件 ,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中 ,继承并发展了前两代领导人的治国思想 ,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执政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观、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等方面 ,形成了新的治国理论 ,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余晓辉 《世纪桥》2014,(1):56-57
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法治精神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推进日益深入民心。本文尝试从法的本质特征入手,结合目前一些经济社会现象详细探讨法的局限性,并就法治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进程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伴随近代西学东渐而形成的墨学复兴思潮,是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向先秦非儒学派寻求救国理论的一次探索,并直接与当时的正统儒学尖锐对立。五四新文化运动诸多健将借助西学的阐释,通过尊墨抑儒、以墨攻儒,利用墨学所具有的平等性、平民性,打破礼教的单向性、绝对性,以中国自有的群体本位主义的非正统思想去反对正统思想,作为思想解放的手段,促成了中国传统学术的重大转变,墨学压倒儒学,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由于墨学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利益,主张人人平等,勇于使用暴力反抗压迫,可谓"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因此墨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与西方社会主义学说对接的传统学术流派,尊墨抑儒这种传统学术上的巨变为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使得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立足与发展具备了文化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国内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治国方略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