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文化问题,现在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在这里,我想谈四个问题:一、共同文化和两种文化;二、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三、国民性与民族精神;四、中国文化的新阶段。一、共同文化和两种文化共同文化这个提法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他讲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必须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缺一不可。什么叫共同文化?斯大林认为,共同文化是共同心理的表现。我们可以说,共同文化是不同阶级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某个阶级的特殊的阶级性的文化就不能说是共同文化。那么,有没有各个阶级共同创造的文化呢?应该说是有的。  相似文献   

2.
李净  谢霄男 《人民论坛》2015,(8):179-181
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有着丰富思想内涵。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统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四种方法:固本培元、扬弃继承、创造转化、深度挖掘。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研究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现代中国文化的首要课题和历史性任务。邓小平同志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我们认识和建构新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指针。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文化观和他对新时期文化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和使命 1990年初,邓小平同泰国华裔企业家谢国民等有一次谈话,谈的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大题目。邓小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他还专门讲到近代以来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提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中国人要振作起来,”“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 邓小平在这里讲的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都是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新时期的文化工作当然要围绕这个主旋律。正是从近代历史的屈辱中奋起,争得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成为近百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革命先驱的使命,成为中国搞现代化的一个精神动力。历史观、使命感,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撑点,也是贯穿于邓小平文化观的一条轴线。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践行,二是来自于比较对象,通过和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而得到的心里优越感。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力量之源,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一起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围绕着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弄清楚四个维度:一是何为文化自信;二是从何坚守文化自信;三是为何要坚守文化自信;四是何以坚守文化自信,才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如何认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价值自信、文化自信和"三个自信"的辩证关系,是当今中国研讨文化自信的四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四个伟大"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进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四个伟大"内涵不同,但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伟大斗争是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而具备的勇气与胆识;伟大工程是指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系列举措;伟大事业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梦想是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文化的角度看"四个伟大"的形成与提出,它有自己内在的逻辑维度,其中,文化理性是其理论逻辑,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自我超越;文化境遇是其实践逻辑,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世界文化潮流的趋势使然,也是应对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的有效之举;文化自信是其时代逻辑,因为"四个伟大"蕴含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自信,也能增强文化自信。"四个伟大"的全面实施,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革命文化的推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党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彰显了我国的文化特色,有着深刻的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龙建 《湖湘论坛》2019,32(3):139-148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宏大的文化安全视野之下,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智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独立性;二是文化自信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三是文化自信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四是文化自信契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高度多次指出:"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基础。""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  相似文献   

10.
正帝尧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尧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尧文化是指帝尧以及虞舜、夏禹带领上古先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数千年来承载尧文化信息、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各种成果。包含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礼仪,文学艺术等。尧文化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上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根祖文化。尧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协和的统一思想;二是古老的科学意识;三是拙朴的民主政治;四是可贵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必须从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结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努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条件四个方面,努力拓展其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丽娜 《人民论坛》2020,(1):138-13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记录着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境内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巨大作用,保护方言资源也就是在保护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金秋时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江苏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南京隆重开幕,国家艺术节在我省举办,给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有长远意义的、值得我们格外珍惜的,是大力开展普及艺术工作的机遇。之所以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在我省举办是一个普及艺术的良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届艺术节演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0,(5)
正国家由民族组成,民族由文化支撑。因为有了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多民族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进入21世纪,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四个自信"的发展原则,其中就包括"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华夏文明一个整体的承载意象,同时也可以具象化为每一个细化的分支表达内容。作为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纵贯南北东西,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 ,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必然趋势。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旗帜下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路中需要不断深入探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重大课题。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历时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通过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综合性创新和实践性超越四个环节才能完成。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时间向度,其中,历史性诠释更多指向过去,批判性继承侧重于当前社会生活应该继承什么,综合创新与实践超越则主要指向未来文化新体系的构建。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先进文化创新是一个内含思想、观念、能力、保障机制等诸要素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现实角度看,优化这个整体应当重点强调四个关键问题,即创新思维、文化自觉、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化”对传统中国的挑战“现代化”自二次大战以来成为一个广为流行的概念。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其共同点仍是显而易见的———多以“科技知识”和“社会变迁”为要旨,强调人类与空间环境(自然、社会)以及时间环境(传统、现代)的协调。我们由此可大致上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人类在科技革命的激荡下社会转型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文化模式表征一种文化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主导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和价值模式,梁漱溟用“伦理本位”四个字作了简明精辟的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  相似文献   

20.
正时下,以文化凝聚团队力量,以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以文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外成功企业的共识。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文化肩负着"育人""铸魂""凝心""聚力"四大作用,不仅是企业信誉之本、效益之源,更是展现企业综合形象和实力的重要窗口。"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一个有灵魂的企业。"铁道兵精神,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经过35年漫长历程,跨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阶段所形成的精神风貌及意志品质的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