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控制是犯罪预防体系中的重要课题,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或犯罪行为发生后采取的不使犯罪行为发生或再次发生并防止犯罪现象超出正常范围的抑制手段和活动.我国针对日益复杂的犯罪问题,已建立起一套犯罪控制体系.本文通过借鉴、比较、分析各学者的犯罪控制理论,提出我国目前犯罪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及改革完善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犯罪控制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贪污犯罪行为方式论贪污犯罪行为方式研究组贪污犯罪行为方式,是指行为人实施贪污犯罪行为,为追求犯罪结果、实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作案方法及其行为过程的表现形式,它是贪污犯罪人心理活动在客观方面的综合反映。贪污犯罪行为方式虽然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但它能反映...  相似文献   

3.
朱营周 《犯罪研究》2002,(4):29-31,50
每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都是某个犯罪个体犯罪经验、犯罪知识、犯罪技能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水平的综合体现,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大量资料。据此,本文提出了犯罪行为经验性、智能性、变态性特征,试图使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行为三个方面特征的归类分析,勾画出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为认定犯罪嫌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所谓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方式.就是指行为人实施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为追求犯罪结果,实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作案方法及行为过程的表现形式.它是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在客观方面的综合反应.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方式,虽然是犯罪行为人心理的外部表现,但它能反映出犯罪的性质.反映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查明枉法追诉、裁判犯罪行为方式,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的客观依据.研究枉法追诉、裁判犯罪的行为方式,对于严密监控和有效地惩治此种犯罪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所谓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竞合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发生错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本身不可能发生预期的犯罪结果,但行为人仍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继续犯罪,或者采取了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措施。对这种犯罪行为如何正确定性,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犯罪中止,另一种认为是犯罪未遂。笔者认为对这种犯罪行为的定性,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犯罪行为尚未实施终了,应定为犯罪中止;如犯罪行为实施终了应定为犯罪未遂。按照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若为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即主观上的自动性和客观上的有效性。并且就客观要件而  相似文献   

6.
犯罪过程中犯意的变化与把握舒开明犯罪行为者的主观犯意,包括犯罪的动机。目的和主观上的罪过(故意或过失),它反映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全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犯意的变化而引起危害结果变化的案件,...  相似文献   

7.
从姜洪臣、姜法昌的犯罪行为看,属于刑法理论中的吸收犯的情况,应定故意杀人罪。 所谓吸收犯,是指在实施一个犯罪的发展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数个阶段性的不同的犯罪行为,而一犯罪行为为它一犯罪行为所吸收,仅仅成立吸收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两种犯罪行为之间所以成立吸收关系,是因为这些行  相似文献   

8.
犯罪原因分析的技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和华 《法学》2013,(8):130-137
从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看,犯罪原因的分析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犯罪行为发生的诱因性因素分析;犯罪行为发生的调节性因素分析;犯罪行为发生的根源性因素分析。诱因激发需要和动机的产生构成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表现为自私心态和自毁情结的人格缺陷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前提,也构成犯罪行为发生的间接原因;遗传和成长过程是这种人格缺陷得以形成的基础,构成犯罪行为发生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的故意内容不易辨别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主要是由于行为表现千差万别,犯罪情况错综复杂,心理现象多种多样的缘故。依据什么辨别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无犯罪故意呢?首先,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主要依据只能是行为。我国刑法惩罚的是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故意只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支配着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是犯罪故意的外在表现。它们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只有以行为作为辨别的主要依据,分析其表象,研究其内在的关联,确定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才能正确地把握行为人的主观  相似文献   

10.
汪健 《法制与社会》2013,(18):72-73
犯罪嫌疑人为了达到犯罪的目的或追求犯罪的效果,往往在一个犯罪过程中实施多个犯罪行为、触犯多项刑事犯罪罪名,或者实施包含非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等多个行为。为此,司法量刑会遭遇数罪并罚、或吸收犯择一重罪处罚或择出非法行为而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责的选择困境。正确的办法是:针对具体个案,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多方甄别,科学抉择。  相似文献   

11.
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动力,犯罪人主观上对犯罪结果的企盼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由于犯罪人的犯罪目的不同,所表现出的犯罪行为和社会危害性亦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目的对掌握犯罪人的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规律,有效预防犯罪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犯罪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就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最大化假定、理性人、成本、收益、偏好、外部性"等经济学的概念、判断和方法对犯罪这种"外部不经济"现象的产生原因、发生过程、社会危害等进行分析,进而寻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犯罪控制策略的理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去研究犯罪问题,犯罪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体系,但无疑为犯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包括隐含犯罪信息的心理痕迹,这些信息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1])。侦技人员除了重视物质痕迹的发现和提取外,也应重视对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1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概述1.1心理痕迹的概念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外显出来、通过犯罪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影响金融犯罪的因素,金融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制以及金融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对金融犯罪的心理机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能籍此更好地掌握金融犯罪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制定相应对策,控制和减少金融犯罪。  相似文献   

15.
犯罪本体论是犯罪学原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犯罪本体论中,又以犯罪行为为研究核心,“无行为则无犯罪”,这是犯罪学的基本观点,无数具体、错综复杂的犯罪行为构成了社会中的犯罪现象。可以说,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最直接的体现。‘犯罪本体论基本内容框架主要表现在犯  相似文献   

16.
丁寰翔 《犯罪研究》2000,(2):16-17,34
本文指出犯罪成因及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涵义,从犯罪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来分析个体犯罪和群体犯罪在犯罪成因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情境因素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烘托和刺激的作用,对犯罪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也影响到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本文探究了情境在犯罪心理产生和转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就对于受情境影响的犯罪如何进行预防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犯罪动机是引发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对犯罪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因此,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的准确分析,对于边防案件侦查及以后的诉讼和辩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一个犯罪行为开始于旧法施行期间,结束于新法生效之后,应该适用哪个法律?对此,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理论界通行的观点,应该适用新法。刑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该款虽然是关于追诉期限起算的规定,但它表明了立法意图,即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实施犯罪行为开始到行为终了为止这一过程中,行为人都是处于犯罪的状态,犯罪行为什么时候终了,犯罪状态什么时候结束。既然一个犯罪行为终了于新法生效之后,表明他的犯罪状…  相似文献   

20.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与分析操作性研究心理痕迹是相对于物质痕迹而言。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外显出来的某些带有犯罪意向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之中。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心理痕迹与分析作为一种现代刑事技术和方法在国外兴起,并行之有效地在侦查破案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例如,美国犯罪侦查学家道格拉斯·莫尔,在侦破暴力杀人案方面已成功地进行了操作性应用。他认为对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