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信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信访制度具有四项功能。但是,在法理、制度及实践上它都面临着若干困境。同时,它又有四大不可废弃的理由。建议:成立信访监察局,借助监察权强化处访权;建立地方信访综治中心,设置上级信访监察局驻地办,大力推进实施网络信访,便于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完善人大代表选举、任职和罢免制度、人大询问和质询制度、人大特定问题调查制度,以切实落实人大信访制度;厉行依法行政,树立司法权威,从而尽量减少信访量。  相似文献   

2.
信访听证是新形势下解决信访问题的一种好举措,是信访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举行信访听证会要针对性地做好调查核实、协调、引导、严格程序、组织、跟踪督办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访听证制度,要注意明确信访听证的目的、信访听证的范围、信访听证主持人的产生和人数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体现了党中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的决心。但由于涉诉信访终结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相对较短,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本身不尽完善,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因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有不断完善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才能让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的设立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行信访终结制度在规范层面已有尝试,但是仍存在现实应对力较差、类型化不够以及制度衔接不足的问题。为了使信访制度良态运行,应以正确的信访功能定位为引导,以信访案件的类型化为框架,并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支撑来优化信访终结制度。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这为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改革内容涉及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工作;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和全力推动信访问题有效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信访局陆续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兖矿集团济二矿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切实加强信访稳定工作。该矿在年初就确定了“一案一组、一案一包、一案一结、一案一责”的“四个一”工作思路和矿领导包保重要疑难信访案件、实施信访工作调访一体化制度、重要信访案件信访通知单制度、重要信访事项例会制度、领导预约接访制度和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成立了信访领导小组,设立信访热线电话,公开号码,为职工群众反映问题提供方便。同时,矿规定从周一到周五都有一名矿领导干部12小时值班,当场解决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部门充分发挥各级信访组织网络的作用,做到有专职…  相似文献   

7.
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着重分析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信访制度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党建动态     
玉州区:推行村(居)委会纪检监察信访代理人制度为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拓宽、畅通信访渠道, 营造信访举报良好的环境,切实解决越级访、群体访、重复访的问题,玉林市玉州区纪委监察局从今年10月起在全区村 (居)委会推行纪检监察信访代理人制度。该制度针对近年来基层信访举报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基层防治腐败机制,积极从源头上深化村(居)委会反腐败工作。一是重视选任信访代理人的素质条件;二是将信访代理人设置到村委和居委会;三是明确信访代理人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即在基层党委(工委)、纪委(纪工委)的领导下,负责  相似文献   

9.
翁晓会 《传承》2010,(9):100-101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虽然信访制度尚有某些缺陷,但在现阶段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信访制度的定位问题,同时剖析信访与司法的关系问题,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信访制度在与法治相融通的前提下尝试进行司法化改革的可行性,这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涉检信访终结制度是完善涉检信访工作、提高涉检信访效率的重要制度性规定,但其却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矛盾和执行不到位的现实问题。目前亟待从提高涉检信访工作的立法层级,明确区分涉检信访中的涉法涉诉性质信访和行政性质信访并加以区别对待,以及转换涉检信访终结的执行机构等三个方面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访制度分析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访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在信访制度亟待变革的关键时期,信访制度的形式悖论及其存废之争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对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信访制度,应从实现信访制度功能的重新定位、树立法律权威、建立统一的信访机构、授予信访机构与其职能相适应的权力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言访资源的整合与信访制度创新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访制度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 为促进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良性沟通, 为尊重和保障人权, 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而引发的各类矛盾的增加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现行的信访制度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危机。于是, 近年来, 官方和学界互动而掀起了一场关于我国信访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大讨论, 试图找出一条具有中国国情的政治沟通与公民权利救济的有效路径。本人对此问题谈点粗浅想法。一、信访资源整合与信访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建立于 1…  相似文献   

13.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虽然信访制度尚有某些缺陷,但在现阶段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信访制度的定位问题,同时剖析信访与司法的关系问题,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信访制度在与法治相融通的前提下尝试进行司法化改革的可行性,这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的内容,以更好地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并化解社会矛盾。二是增加了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的内容,以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完善了切实维护信访秩序的内容,以更好地保护广大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增加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容,以促进群众反映的合法、合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信访制度的改革不宜缓行,让信访与问责亲密接触,让信访与回避亲密接触,让律师与信访亲密接触,让法官与信访亲密接触,让传统的信访制度通过制度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应当是信访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从1951年确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信访制度在为民众提供利益表达渠道、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信访领域的伦理问题。一、社会工作介入信访领域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不断  相似文献   

16.
万州区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区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信访工作,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突出问题。建立区长接待日制度,由区长、副区长轮流参与信访接待。建立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制度,由律师有针对性地引导部分信访者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信访问题。全面排查信访积件,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一批”要求,逐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今年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呈现多发的态势,各类信访活动持续增长,部分信访活动人数众多、规模庞大、持续时间较长、行为比较激烈,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信访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2004年末,以于建嵘的《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调查报告更是引发了全社会对信访制度的高度关注和理性反思。本文拟就信访法律制度的改革路径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一、中国信访法律制度研究述评信访在国外称为民愿表达或民意表达。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的信访制度与国外的民愿表达制度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与纠纷日益增多。矛盾与纠纷大量涌向信访部门,给现有信访制度在功能结构上带来很大压力。信访制度功效发挥不尽理想而陷入困境,既有信访制度本身的原因,也有救济、监督和解决争议机制不健全的原因,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矛盾问题,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月17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公布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信访制度怎样改革,其目标与走向如何等问题上引发了若干争论与思考。值此新《信访条例》正式实施之际,本刊在邀请权威人士解读新《信访条例》的同时,请有关专家学者就信访制度改革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并对一个信访模式改革的案例进行点评。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加深广大读者对信访制度及其改革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意表达和权利救济制度,信访制度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体现党的执政为民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信访制度与时代发展尚有不适应之处,还需进一步改革、完善。为此,本课题组以城区信访成功范例“沈河模式”为样本,对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定位、功能和目标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在理顺信访与司法、行政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信访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