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德化县南埕镇人大主席团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化解矛盾纠纷处置机制,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基层信访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进行认真实践,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实现了"零越级"上访,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更好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南埕镇人大主席团打破信访工作的传统模式,按照"贴近群众、方便诉求"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孙海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0):27-28
在推进大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让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充分表达,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要素。完善社会协调机制,构建利益诉求机制,关键是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资源,着眼点是拓宽和畅通渠道。  相似文献   

3.
<正>接诉即办工作为畅通群众诉求和反映群众意愿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但要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4.
林福灿 《人民政坛》2011,(10):36-36
如何畅通民众诉求表达渠道,切实关注和及时回应民众诉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高度重视并且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民意机关,应当着力构建人民群众有序有效表达诉求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着眼于畅通基层民主“最后一公里”,安阳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称赞。街道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往往人员集中、群众诉求多元、社会关注度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但由于没有本级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急需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来拓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信访工作任务可归纳为“三个一”。即抓住一个根本:以民为本,畅通渠道。围绕一个核心:为群众办实事,维护合法权益。突出一个重点: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畅通渠道是前提和基础,化解矛盾是手段,维护群众权益是目的。只有畅通渠道,各级信访部门才能顺利地受理和处理群众的信访问题,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协调各种社会矛盾,维护信访秩序的良好状态,维护社会的总体稳定。由于现阶段群众信访活动比较复杂,少数地方和部门有时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由此带来了畅通信访渠道与规范信访秩序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辩证地处理好信访服务性与控制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畅通信访渠道 畅通信访渠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涵。一方面,信访行为是公民与社会管理者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7.
疏通拓宽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是了解民意,下情上达的重要措施,是民主建设之必需;而解决群众诉求,化解各种矛盾更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尽快做好疏通和拓宽诉求渠道工作,切实解决群众诉求、上访案件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确保社会正常运转、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挑战、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需要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能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并且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9.
崔晨 《北京观察》2013,(10):10-12
一个界别就是一条民主渠道.保持这些渠道畅通有效.就能把各界群众表达愿望、提出诉求.纳入到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中来,保障各界群众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政协委员是本界别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夏生水 《江苏政协》2012,(12):45-46
中共十八大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建立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20,(13)
正江苏省信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互联网搭建畅通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全面畅通网上信访渠道,优化网上信访事项办理,为信访群众提供了"不见面""不断线"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2.
冯希莹 《人民论坛》2012,(11):16-17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街区群众的微观服务,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是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这意味着基层社会管理要从群众的需求入手,通过基层诉求表达渠道的制度化建设,在解决基层管理制度化问题的同时,破解"人治",建立群众对街区社会管理者的考评机制,从而实现基层社会管理不同主体间的对话、协商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城市“涉农”维护稳定问题逐渐暴露,呈现出多发性、组织性、对抗性、传播性、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社会稳定带来极大挑战。解决“涉农”维护稳定问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社会民生,激活农村经济模式,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最大程度地减少“涉农”不稳定因素,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城市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地方人大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千方百计推进政府坚持预防矛盾和化解矛盾并重.来增强社会稳定性、提高社会和谐度。首先,要坚持预防为先。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重点要推进政府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维稳预警水平.切实减少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社会矛盾;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15.
陈晓颖 《乡音》2012,(1):12-13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矛盾调处不公、权益保障不到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此建议:一、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大信访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和诉求的重要渠道,它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大信访岗位上,每一位信访干部都在努力用“心”化解社会矛盾,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7.
胡冰 《党建研究》2013,(2):27-29
党的十八大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正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鼓楼区军门社区时,对社区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了"三个如何"(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围绕"三个如何"重大命题,抓住  相似文献   

19.
陈立 《人大论坛》2008,(9):32-33
信访作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反映诉求,维护其正当权益的重要渠道和党委、政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关注民生的重要纽带,在当前我国加快发展步伐、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礼会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处理信访中的种种“老大难”问题,建立长效处理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维护群众正当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05,(12):1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