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根生 《前沿》2014,(3):204-205
维特根斯坦的“含义”“用法”“语言游戏”诸概念,是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钥匙。本文着力澄清以上三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并揭示其内在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读者进一步阅读、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开启一扇有益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陈红 《求索》2014,(5):75-79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从理解语言的机制来思考世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形式语言学向哲学延伸,前者从语言的视角探索哲学,后者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语言,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通过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法观"比较以及对相关语法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语法的普遍性"、"语言的创造性"和"语法的内在与外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刘丽锋 《前沿》2012,(3):79-80
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语言哲学上的独特见解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前期着重从逻辑学角度对哲学作出解释,后期则关注日常语言,回归到生活世界。同他的语言哲学观的巨大影响一样,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与生命的独特姿态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董高伟  王克喜 《求索》2008,(10):95-97
贾可·辛提卡是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他创建了博弈理论语义学,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刻画命题理解,从而判定命题的真值。博弈理论语义学对命题的真值判断标准是符合论的,这与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图象论”如出一辙,而这种符合关系的建立则直接源自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通过语义博弈建构图象与世界图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哲学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的“游戏”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近现代文论中,对“游戏”的论说与阐发已不乏其例。然而,无论是席勒,还是伽达默尔,他们大多寻求的是“游戏”的美学意蕴,借“游戏”概念展现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唯有维特根斯坦大胆创新,把“游戏”概念,更准确地说是游戏思想,引入了历来被视为思辨圣地的哲学理性王国,为恼人的哲学思辨吹来如饮香醇的生活之风。“游戏”一词,德文为“Das Spiel",英文可为“game”和“play”两者。翻开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牛津1958年英德对照版,下文引证此书,只注节号。)一书,“游戏”一词俯拾即是。但每当它出现时,都是与“语  相似文献   

6.
王基昱  丁玉玲 《求索》2010,(11):147-148,100
"逻辑图像论"思维下的所有命题,其"可证实性"是值得商榷的。于是,在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论",扬弃了前期"符号—图像—语义"的研究路径,强调日常语言与真实世界间的交互关系。维特根斯坦提出,应该放弃以静态语言环境为参照的研究路径,引入动态的日常语言,关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变化而非单纯的语义生成问题。这是对"逻辑图像论"的彻底批判,这种批判最终促成了语言哲学由语形、语义学向语用学的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7.
邓小琴 《前沿》2010,(24):181-18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成功促使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也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语用关联"等核心理论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执着思考;社会语言学的"交际互动""言语变异"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大灵魂: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启发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观"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注入思想的生命活力,并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朱玉茹 《前沿》2013,(22):43-44
维特根斯坦早期与后期的哲学观有很大差异,在代表其早期思想的专著《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从语言与逻辑的界限中将传统哲学归入沉默.  相似文献   

9.
一如果说 ,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都曾经为哲学的发展指出全新的方向 ,那么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可当之无愧地承受这一称号。前者的批判哲学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宇宙本体论向理性认识论的过渡 ,实现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后者更是两次为现代西方哲学开辟道路 ,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 ,成为英国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思想源泉。康德、维特根斯坦分别是十八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两位哲学巨人 ,他们的哲学理论在基本思路、观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境”的学说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三方面加以论述:其一。语境是使定义精准的工具,然而维氏在根本上是反对下定义的,这与其语言游戏说相关。其二,语境本身是无限漫衍的,永无饱和之时,这影响到了后来的德里达的哲学观。其三,维氏的著名观点“意义即用法”本身也是对语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曹润宇 《求索》2011,(11):113-115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从语言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迥然有别的阶段。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机他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总结出其前期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对应的,可以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理想语言,以语言的逻辑形式构造整个世界的图式的观点;和后期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强调语言的依赖性、约定性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性的特征,最后指出这种思想转变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正> 剑桥大学教授维特根斯坦是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此公有一点像诺贝尔,终生未娶,并且告诉他的得意门生马尔科姆说:“你干什么都行,只希望你别讨个女哲学家当老婆”。维氏是非常重视日常语言的,他讲课,没讲义,事先也不准备(这有点像聂绀驽在中央文学讲习所讲《水浒》,叼个烟卷,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任意挥洒),脱口而出的全是崭新的思想火花,五十年代初完成了他的最后著作《哲学研  相似文献   

14.
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朝晖 《求索》2005,(4):167-168
Chomsky20世纪 50年代提出转换生成语法,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其核心是“普遍语法”。他 1995年在《语言与自然》中和 1998年在《最简探索之框架》中,一再坚持他的“普遍语法”观点。本文对“普遍语法”试加简评。一 语言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Saussure说,语言是“社会群体所接受”的“社会惯例”(convention),“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也说语言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 35页)。Chomsky则认为,语言是遗传的产物。语言决不能靠环境“刺激———反应”产生。语言…  相似文献   

15.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段满福 《前沿》2012,(13):54-57
本文主要对维特根斯坦关于思维问题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并重点就以下六个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1)思维的速度问题:说出来的思想和闪电般的思想一样吗?(2)思维是不是基于经验的一种归纳?(3)思维和言说的关系是什么?(4)在没有找到表达方式之前,思想存在吗?如果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5)如何判断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即思维?(6)人们是怎样学会"思维"这个概念的?最后得出结论:维特根斯坦对"思维"的阐述集中体现了他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观,"意义即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一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后期维特根斯坦发现了一张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相似之网。他认为,说明这张相似之网的最好术语莫过于“家族相似”。家族相似实际上是用一种富有意象性的比喻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游戏的性征。它是语言游戏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构成了语言游戏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志清  黄振定 《求索》2013,(2):95-98
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中道”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生命哲学。借鉴王乾坤和汪晖对鲁迅生命哲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理解,本文试图论证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意义蕴含包括三个方面:有别于“中间”的“中间物”概念,执着现在的生命——时间观,以及对终极的消解与眷顾。同时指出,鲁迅的“中间物”哲学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文化观和翻译观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有深刻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天伦 《传承》2007,(5):109-110
很多哲学家认为许多传统的哲学问题都是由于对日常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所以研究日常语言只是为了消除哲学中的伪问题.而奥斯丁则与此不同,他虽然也常为此目的而研究日常语言,但这并不是他想达到的唯一目的,他认为日常语言本身就值得人们作深入的研究.奥斯丁认为,在哲学上,正是由于忽视了对语言的用法的这些细微的差别,才使得某些哲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以感觉为开始,分析了和感觉概念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在日常语言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