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席锁柱 《前沿》2012,(9):157-159
游牧文化凝聚着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程不仅是文化工程,而且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大众传播的发展为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当今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游牧文明能否适应并跟上时代发展,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李九龙 《前进》2013,(5):42-4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雁门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对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加强胶济铁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在胶济铁路沿线建设以“胶济铁路济南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坊子博物馆”为主体的胶济铁路博物馆集群,为实现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浙江实际,就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如下决定.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7.
马志敏 《今日民族》2009,(11):55-56
民族博物馆在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博物馆的建设,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工作不断加强,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笔者认为,面对浩如烟海、.有形或无形的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应该有更多的形式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8.
复兴和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身处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冲击之下的中华民族,应对民族精神家园的危机与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意义重大.而当前学界对精神家园的特质、结构、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理性研究尚不够深入.文章以黑格尔对欧洲人精神家园的研究路径为参照,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提出精神家园的存在是主体精神(心理世界)与客体精神(文化世界)的统一,精神家园的发展内涵也是历史继承性与现实观照性的统一;阐明以回归生活世界唤醒精神家园主体的文化自觉:即通过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认同,通过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整合创新,探寻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近期,笔者走访了高邮市文化战线的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与基层文化人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要自立于民族之林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建设的基础是丰厚的云南各民族文化,前提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系统展现我省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民族博物馆收藏的民族文物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特殊文化遗产。它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流传于近现代,是各民族不同时代在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构成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张端芳  李如义 《政策》2011,(10):64-66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文化对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繁荣与振兴,起着重大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大力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文化,是强化"软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荆州文化底蕴深厚,加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提升荆州软实力,对于增强发展大荆州活力,推动荆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陷入种种精神危机。建设为心灵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治疗精神危机的良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与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勇 《湖湘论坛》2003,16(5):66-6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必须抓住这一核心 ,对当代青年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及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一个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振兴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通过继承、…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即人对确定、可靠、稳定和超越的需求;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在于营造一个能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意义世界和信仰系统,即确立共同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支点.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价值,在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与形成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继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居民集聚的中心城镇地区,"活态"博物馆建设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现状、"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以及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角度出发,研究"活态"博物馆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民族心理,是该民族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身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并把"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又一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它体现了我们党对  相似文献   

20.
覃萍 《求索》2005,(7):63-64,154
民族文化为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提供重要资源,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的重要基础,能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我们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并为各民族文化的现实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创新提供巨大的空间。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潜在资源,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各个方面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