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设计备受推崇的今天,有一个建筑师仍然坚持设计“中国式建筑”,他就是李祖原。中国传统的美学元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在他的设计中比比皆是。一次次可贵的探索,虽然也会受到争议,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述说着设计者的坚持。李祖原就是这样,把发展民族的建筑美学当作自己设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尤拉 《今日上海》2013,(2):39-41
由世博轴改建而成的“世博源”一期已于2012年12月28日对外开放。世博源项目以上海世博会最大单体建筑世博轴为基础进行改建,整体范围北至黄浦江,南至耀华路,西至周家渡路,东至上南路,主体建筑地上地下共有六层。世博源的建筑空间的设计风格贯穿“水”元素,将不同的主题区域自然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元素,形成了灿若云锦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民族谱写了贵州发展的历史,创造了贵州文化的光芒,留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  相似文献   

4.
坪岭古民居     
郑智敏 《当代广西》2009,(16):55-55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坪岭村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古民居群落。据了解,这些古民居是村民几百年来先后兴建的。古民居的建筑样式体现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并包含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元素,如木雕、壁画和屋顶雕塑等。精美的雕花艺术透着明、清、民国时期的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旧建筑是中国乡土村落文化的代表,当前研究多从建筑美学与城镇化建设的角度谈及少数民族旧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利用,很少考虑到少数民族建筑与乡村聚落空间的公共关系,围绕建筑文化空间的保护治理来探讨少数民族旧建筑的社会关联性,对其民用结构的濒危改造提出了全新思路,反思民族视觉元素保留中历史文化细节的遗落,认为少数民族建筑历史景观的再生利用提供了现代人"反秩序生活"的宝贵经验,指出纪念少数民族旧建筑所凝聚的人类自然生存能力并使之启迪城市生活是少数民族旧建筑保护、改造与利用的根本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莱特被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创新者,他创造的400多项建筑工程被认为是“改变了世界”。莱特的重大功绩在于否定了历代相传的淡视以至无视建筑空间只看重外观造型艺术的传统设计思想,强调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主张由内而外的创作方法,并建立了赋予建筑以生命的“有机建筑学说”,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先  相似文献   

7.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干栏”式吊脚楼民居与闻名全国的鼓楼和风雨桥建筑,以其丰富的空间处理手法,别具特色的造型规律,变化自由的结构方法及其精堪的建筑技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建筑风格,挤身于中华建筑之林。形成侗族民居建筑特殊性的原因,除其发展的历史渊源之外,他们居住地区的地理、建材条件亦是制约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侗民族的民族个性,并因此而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试图从介绍建筑的实例中,研究侗族民居由小到大、从简至繁、从最基本的平面的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元素设计不仅是民族符号的视觉传达形式,还是民族文化认知边界拓展的有力途径,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继承而言,民族元素的视觉生存需要依靠艺术设计的文化迁移效应提供原始驱动力,但同时易遭遇文化负迁移的设计影响。聚焦少数民族元素设计的文化迁移现象,具体分析了现当代少数民族元素设计的感官吸引局限、纠正了文化迁移概念的学术偏差,并立足于本体与受众的文化定位,探索少数民族话语系统的开发与利用,旨在提供民族元素设计合理而有效的文化参与途径,揭示少数民族生源性知识结构的社会服务本质。  相似文献   

9.
金磊 《中国减灾》2010,(10):20-22
城市是一个有机复合体,每个人对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纵观中外城市的构成,除了通常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外,还越来越强调与城市高速发展“快跑”中凸显出的安全防灾文化。虽然说优秀的建筑可以“点亮”一座城市,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综合多种元素,吸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和民族传统,同时超越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借助古今中西的服装设计经验进行后现代服装的自由设计。后现代服饰的设计灵感很多是来自于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服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将后现代主义融入到民族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蒙 《前沿》2012,(22):176-177
艺术设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由于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兴起时间不长,较长时间内,国内的艺术设计都是在吸收借鉴国外发展成熟的艺术设计风格和思想.这样就造成了国内艺术设计缺乏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意蕴,缺乏自主创造性,自主创造力不足,这样也就抑制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依托民族文化、时代精神以及设计学等多方面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需要立足于民族文化,在深厚的文化依托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历史悠久的、底蕴深厚的文化精髓,来形成独具个性的属于中国当代特有的艺术设计特点和风格.这样,不仅能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为当代艺术设计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本文旨在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为当代艺术设计寻找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物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当前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所说的先进文化是指在三个面向前提下具有我国民族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当然,同样必须是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以,应该在继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包括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中适应我国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从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由于…  相似文献   

13.
《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以及前人的历史教训和生活经验等。在“两论”文本中,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出发,通过灵活运用典故,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选择、批判与继承。这就使得“两论”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转化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两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传统文化也在毛泽东思想中焕发了生机。应该讲,毛泽东在“两论”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正确扬弃,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深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彦君 《前沿》2023,(6):78-8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而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近年来,内蒙古在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顶层设计供给、对全方位嵌入的理解以及五方面嵌入的具体细节上仍有优化的空间。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应聚焦重点空间场域;打破文化隔阂,跨越文化分界,共同编织中华文化之网;通过经济领域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通过社会有机互动,深化社会整合,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归属从而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  相似文献   

15.
“尼的呀,那坡无处不民族,那坡无时不飞歌,那坡年年都迎客,那坡故事汇成河……”行走在边陲那坡的村村寨寨,红红火火的文化热浪扑面而来。那坡县近年来把“文化惠民”作为构建和谐那坡的重要元素,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悉心打造文艺精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力推动了特色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6.
<正>不久前,由广西翰廷红木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一对博古架和架几案被国务院办公厅外宾接见厅收藏。这表明广西自己设计制作的红木文化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这件名为《壮音》的红木书案,是依托明式家具的文化背景及精神境界,与广西民族文化元素有机融合的开拓性作品。整个书案的设计蕴涵了广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昆明铁路局通过打造“金花”服务品牌,很好地融入了云南少数民族元素,既提升了列车服务品质,又宣传了云南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政策,一举两得,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其历史起源及发展变迁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民族宗教及民族艺术内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人文价值理念。在现代西方建筑艺术主导的建筑装饰风格趋同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素材、设计理念及人文内涵,能够拓展现代装饰艺术发挥空间,并推动民族建筑装饰文化的继承及创新发展,为现代人营造宁静和谐、端庄典雅、悠然自得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优秀历史建筑是城市“凝固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动力之一: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城市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就是依靠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的大手笔城市设计推动了城市的复兴,缔造了沿用至今的“美丽城市”保护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是一个以汉文化为主的地方,但青龙洞古建筑群并非完全是汉文化的成果,它不仅具有苗族的吊脚楼建筑元素,而且还凸显着侗族建筑的三数文化、三角数文化元素及"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理念。体现了多民族聚集区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相互借鉴、和谐相处特点,是夷夏交融的地方文化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为民族建筑艺术增添了亮丽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