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沈兆文 《青年论坛》2009,(5):123-125
认知语境观揭示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语篇理解是一个”认知一推理”的动态化过程。认知语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预设在语篇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解释并制约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认知语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设,建构合适的语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主体性、模糊性以及建构性等特征使得语言不可能完全精确地表述客观事物;人类作为认识主体,对知识和意义的建构是在诸多动态的语境中发生的。各类语境在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不孤立存在,在现实的语言学习中,建构合理的语境,形成有效的互动协同,实现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有利于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李晓莲 《人民论坛》2010,(6):280-28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过程。由于文化的关联性、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和语境的不确定性,干扰和影响着语言理解判断的准确性。要达到准确的语言理解,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学习,构建文化关联性强的认知语境,使文化、语言和理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过程。由于文化的关联性、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和语境的不确定性,干扰和影响着语言理解判断的准确性。要达到准确的语言理解,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学习,构建文化关联性强的认知语境,使文化、语言和理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6.
英汉名+名结构在语言运用中相当普遍.由于其结构精炼,语义凝练,因而给人们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一定困难.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英汉互译,明确了困难产生的原因,即人们一般根据其语言线性排列进行理解和运用.针对这一弊端,本文从英汉语对这种结构的互译过程中在各自的目的语中形成的各种语言形式,并结合认知规律,探索了这种结构形式下潜藏的认知规律,即范畴层次性、认知隐喻性、背景目标认知序列性、路径图式的意象性.通过英汉跨文化互译对这种结构进行了非穷尽性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其形式的束缚,捕捉其语义的脉搏,因而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讯问、询问、辩论等侦查言语交际中,不仅要考察语言表达式的抽象意义即其通常情形下的内涵和外延,还得考察其具体意义和社会意义。这就需要考察其使用环境、语言的使用者及其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影响等因素。这些影响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因素就是语境。在侦查言语交际中,语境承担着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并因而呈现出动态性、主体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为了正确认识和应用语境,还必须把握侦查言语交际中语境的类型,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公安情报编写需要履行情报交流的职能,也具有语言交际的特性。编写者、读者/用户以情报产品为载体开展情报交流活动,需要依赖语境。与情报编写的三大要素——情报产品、编写者、读者/用户相对应,公安情报产品的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背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由情报产品自身形成的语境,包括语法语境、语义语境和语用语境。情景语境是由编写者主导、控制,从情报交流实际场景中抽象出来的一些要素而形成的语境,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如"等因素。背景语境是指有关读者/用户一些超语言要素而形成的语境,包括身份特征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心理语境。  相似文献   

9.
执法语言和个别谈话是监狱人民警察经常使用于两种不同语境的语言。因为都是口头语言,所以二者倾向于使用短句(包括短分句)。但是,由于使用语境不同,二者又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执法语言中表身份的主题词“警察”相比于个别谈话语言使用有显著性差异;第二,“不得”这类表强制语气的词一般只在执法语言中出现;第三,个别谈话中表疑问的标点(问号)、疑问词(组)、语气词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交际总有一定的认知语境,语境是人们理解语言的条件和基础。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话语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话者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万凯艳 《求索》2013,(6):258-260
顺应性原则是语用学上提出的一种诠释语言的新观点.它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交际者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语言形式进行顺应性选择。本文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音语调、词汇、句型、修辞方法等)和语境(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的顺应入手,探讨电视广告语言如何体现和凸显顺应性原则。电视广告语言结构的顺应包括语音押韵、新词外语、短句口语句、修辞变化四种方法:语境的顺应包括对画面的顺应和对交际语境(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顺应。电视广告语言方面的顺应性研究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电视广告语言的本质.同时为广告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话性作为巴赫金超语言观的枢纽,贯穿于其整个语言哲学体系的始末;它构建于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中,并基于自身对话语实践中语境、话语等核心概念的认知以及对其所表征的社会实践中人的行为、生活与存在的理解。因此,巴赫金的超语言观隐蕴了强烈的人文精神,也彰显了话语的社会性、对话性和存在性,从而开辟了语言现象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3.
朱莉华 《求索》2011,(12):135-137
语言与哲学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都直接影响语言研究的发展。在对传统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验哲学思想,坚持语言是在人的体验与认知作用下形成,依据“现实-认知-语言”原则研究语言.因此体验哲学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心智的体验性、概念的隐喻性、认知的无意识性三个核心原则对认知语言学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使用能力是在互动中发展起来的。交互式任务型教学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动态、开放的情境语境,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建构。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的交际原则,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师生间,学习者间的交际活动过程,在交际过程中双方综合应用各种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周树江 《求索》2007,(5):194-195
词语的内涵意义是以外延意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来自人们的认知语境,是语用的产物。在研究内涵意义时,人们大多是站在受话人的角度,认为内涵意义是受话人结合认知语境对词语进行认知的结果。本文从发话人角度来观察内涵意义,认为发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会主动利用词语的这种意义,从而会使它们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文 《求索》2007,(10):189-191
认知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认知诗学虽然能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但认知诗学的主要目的却在于:用于语言研究的认知框架如何可以用于建立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更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文学话语放在更宽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使交流双方使用得体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合理正确的表达和理解,成功地进行交流。本文首先提出了言语表达是否得体直接影响交流的成败与否,分析了文化差异是影响言语得体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言语表达得体应注重文化差异,从宏观和微观上加强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认知图式,注重交流语境,掌握交际策略,合理得体地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18.
苏小妹 《求索》2008,(2):157-159
真实的语言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即语体)中,我们有必要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来研究语言现象。本文考察了立法语体中情态动词“得”的使用情况,比较了两岸“得”使用的差异,以期对研究两岸的立法语言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或生活中所使用的艺术性的、审美性的语言,是充满隐喻特质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审美语境下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文学语言的泛化、日常生活化和图像化的特征。文学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动物世界有共同的交际工具———语言 ,但是各有各的变体。笔语、口语和体语都是语言的重要形式。有思维就有语言 ,思维意味着认知模式的存在。语言作为思维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其每一个要素都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因而也具有其基本的特征。语言的形式简单 ,结构复杂 ,涵义深刻 ,体现出认知发展的过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