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祉 《传承》2013,(5):91-93
我国自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我国现在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那将是一个"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美好社会。同时,也需要我国加快各方面改革,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2.
郑绩 《观察与思考》2007,(21):27-27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目标,进一步丰富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提出了包括又好又快、公平正义、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从这五个新要求来看,全面小康社会已是一个全面、系统、综合、整体、均衡的社会发展指向。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全面小康是一个社会全面转型的社会,也就是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3.
蒋建明 《人民论坛》2012,(33):71-72
要全面建成"四个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我们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应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康。既不能以县域总体达标代替乡、村、组、户全部达标,也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其次,应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小康。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应体现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有着186万人口的沭阳来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与“总体小康”不同的是 ,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改革突破、新的开放局面、新的工作举措扎扎实实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头一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凝聚党心、鼓舞民心的宏伟目标,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本文就小康社会的概念,当前我国的小康状况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这不仅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这是新常态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共享发展辩证统一,融会贯通,准确理解"全面"与"共享"的逻辑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指导实践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承载着亿万人民梦想的全面小康,离我们越来越近。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辞海》中对该词汇的解释是,"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从"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邓维亮 《桂海论丛》2004,20(1):9-12
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我们党对于中国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发展理论.这个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全面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0.
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民论坛记者:听取了十八大报告以后,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张秀隆:报告中我体会最深的地方,是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是结果,一个是过程。小康社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小康》2013,(1):6-7
专家点评"法治小康"为小康社会保驾护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法治小康"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物质比较丰富的社会,还应是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毛振军 《前沿》2004,(3):129-13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既是对传统中国社会理想及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所提出的新目标 ,从政治哲学层面考虑 ,“全面小康”的政治前提是制度社会 ,道德预设是功利社会。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在逻辑上内在统一于小康社会。只有把握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 ,才能很好地理解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3.
辛鸣 《新东方》2008,(2):4-8
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小康社会是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О二О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醒把握我国小康社会发展进程,科学遵循小康社会建设规律,认真应对小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洪银兴 《群众》2006,(6):15-16,51
从2005年底起,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将陆续达到江苏省委为“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平。昆山等地所达到的全面小康是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小康。按照科学发展观总结昆山的发展模式,科学评价其全面小康水平,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也可对其他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榜样和示范。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指标导引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特别是各个地区市场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各个地区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容量、较高的储蓄率、民间投资的启动、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等方面。在未来二十年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为“全面小康”的如期到来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张凡  罗屿 《小康》2012,(12):36-43
正"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邓小平在1984年完成了他对小康社会的新定义。历经30多年实践,从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完整路线图逐渐成形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的论述,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力 《理论月刊》2004,(1):33-35
一定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应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全面”二字。这个“全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指标,其中,也包括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公民道德素质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周伟光 《传承》2008,(22):38-39
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催生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和谐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建立,社会和谐要求的提出,使我们的发展目标由实现小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陈芳 《西部社会》2003,(1):7-8,14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