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彝文文献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搜集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写在羊皮、布帛上的彝文古籍文献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彝文古籍文献的历史发展渊源进行了追溯,总结了彝族古籍文献在民族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制度建设、道德体系、民族交流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对彝文古籍文献有关整理、搜集和翻译等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2.
纸书彝文献数字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民族之一;彝文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彝文献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献之一.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吏,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主要是凭藉彝文和彝文献记载.总共6卷,长达3000余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只用了6张光盘就将其全部内容收录其中.通过这一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民族文献保护和民族文献研究有极大的作用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范波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116-120
本文通过对贵州民族文献的概述和特点的分析,认为彝文文献、水书文献、口碑文献和碑刻文献等是贵州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阐述了这些文献的价值,强调了要及时抢救和科学开发这些文献。  相似文献   

4.
地处贵州西北的毕节地区,是全国彝文古籍文献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彝文这种民族文字在我国历史上一定区域内曾一度被普遍使用,因而文献语言得以发育完善,就我区彝文古籍文献蕴藏量的丰富而言,在1966年以前,  相似文献   

5.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彝语在我省西北地区,如在毕节、大方、威宁、水城、赫章、六枝、盘县等地广大彝族同胞中广泛使用着。是彝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它与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彝文文献的文法相比更为细致复杂,表达更为明确具体。古彝语与现代彝语有其区别,又有其内在联系。现在就我省西北地区彝族口语中的句子结构作简要说明,并用当地通行的彝文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以便为进一步抢救并研究彝文文献作必要的基础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彝文文献长诗积淀了丰厚的彝族历史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载了彝族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事迹,反映了历代彝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体现了彝族人的民族精神。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思想激荡、强势文化冲击弱势文化语境里,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这方面,《阿诗玛》是成功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彝族《狩猎祭祀经》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古彝文《狩猎祭祀经》,全书14000余个古彝文单字,为五言体,近三千行。系彝族磨布支系于清代改土归流前上逆66世呗耄始祖布托欧揉所著,是彝族现存最早的重要古彝文经典文献之一,相当于汉族的先秦文献。 彝族古代先民,是一个狩猎的民族。在狩猎前,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隆重祭祀活动,将前人的狩猎活动再现一次,以示狩猎前的演习。现存的抄本古彝文《狩猎祭祀经》,对彝族古代先民的狩猎活动,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字,在历史上创造了古朴博大的彝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彝文档案史料。迄今云、桂、川、黔四省区收集到的和散存民间的彝文古籍、文告、家谱、帐簿、地契有数万卷(份)之多,彝文碑刻有上千余块。目前学术界多从古籍角度研究彝文文献,局限了对彝文历史文献珍贵价值的全面认识,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档案学、文书学、史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系统研究清代和清代以前西南彝文档案史料的产生形成、内容分类、研究价值和分布保存诸问题,旨在揭示西南古代彝文档案史料的珍贵价值,更好地开发、管理、利用这一宝贵的彝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彝文,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民族古文字中的一种,史书称“文”或“韪书”。现存总字数可达一万余个,用彝文记载的古籍也不少。但是古老的彝文 直到现在仍缺乏应有的规范。彝文古籍中同音假借十分普遍,加上转手传抄,谬误不少,长期掌管彝文古籍的“毕摩”先生,都是父传子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着如今对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彝文,实有研究、整理的必要。本人试把贵州省境内的彝族文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宇宙人文论》是一部珍贵的彝文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 彝族不仅是我国历史悠久、成就卓著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的民族。彝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文化,拥有大量的古典文献。在这些浩繁的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艰苦历程,反映出彝族先民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理性思维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发展过程。《宇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彝文的表音、表意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笔者正学读一点较简单的彝文古书,也学一点凉山规范彝文,但都研究不深,加上汉语文水平不高,认识不到争论表音、表意,对于书写彝族古籍文献的彝文和凉山规范彝文有什么意义。从作用上看,凉山规范彝文在扫盲中见效快,它给凉山彝区广大彝族介绍了很多现代科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彝族文学的文化构成丰富多彩、多层次。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又有多姿多彩的当代文学;既有瑰丽斑斓的民间文学,又有凝重隽永的文献文学。民间文学作品有彝文记录的,也有汉文记录的;作家文学有彝文创作的,也有汉文创作的。作为文学作品有本民族文化观念的产物,也有吸收汉族和兄弟民族文化观念的成果。要全面评述、研究黔西北彝族文学,当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里仅从文化的角度对清代黔西北彝族诗人的作品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来贵州民族文献资源现状调查数据较为基本的、全方位的反映了贵州三十年来民族文献资源的基本轮廓和全貌,这些重要指标是分析和研究贵州民族文献资源特征及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对如何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文献资源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是各民族逐渐融合而共同创造的。郭沫若先生说:"戎人、夷人、羌人、狄人、苗人。正是汉族的前身,历史上所说的华夏,乃是由他们共同融合而成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古夷人不仅为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的贡献,而且也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流传至今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与汉文古籍一样,同样蕴藏着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彝文古籍采用自成系统的彝文书写,在今天的彝区广泛流传。彝文先民在久远的年代创制的古彝文,汉史志称之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彝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关于彝文的起源、类型、造字法等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提出了“彝文独立起源论”,“彝文借用汉字论”,“彝文仿制汉字论”,“彝汉文同源论”等观点。笔者认为:彝文笔画起源于树枝。概括地说就是:彝文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出于生活、生产、宗教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实物即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彝文的基本笔画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文造字法也不仅局限于树枝,而采用多种造字方法。本文主要试述早期的彝文造字参照物,即以树杈的形状作为彝文基本笔画。  相似文献   

18.
最近,经中共毕节地委批准,由毕节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选集审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纳雍、织金、赫章、威宁等各县农村中通晓彝文古书的代表和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民族学院的研究人员及教师,近三十人左右。  相似文献   

19.
在广泛占有彝文字形基础之上,根据彝文构字理据,结合彝文构形规律拆分出由彝文字笔画组合而成的稳定不变的构字部件。同时依据彝文字形特征,分类整理出"方位倒置类、形变类、形近类和单个部件"等部件类型,建立规范的彝文部件系统。  相似文献   

20.
葛宏  塔娜 《前沿》2011,(1):178-180
少数民族文献作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最好的依据。本文通过藏族文学作品《米拉日巴传》的传播,进而探讨了它的各种价值。同时对建立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享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