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  相似文献   

2.
章清 《新湘评论》2010,(9):61-61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就人或自然来考虑,而要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这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生存和所有实践活动而言,整个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存在前提和客观环境条件.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吴海燕 《求实》2005,(10):27-29
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概括来讲是两大关系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人)关系的和谐,而实现这两大和谐,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这两对矛盾。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要达到人与社会(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就要协调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要协调富裕群体和困难群体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统一,这就是解决矛盾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现代思维、实践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章  李志江 《唯实》2010,(8):71-78
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以及由此而承载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统一还是矛盾对立的直接表现者。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否做到科学合理即人的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尺度,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层次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分为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即大学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在营造师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总体氛围下,注重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代俊兰 《求实》2012,(1):27-30
要达到世界和谐,构建和谐的人类家园,就要建构和谐的精神家园、社会家园、自然家园。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物质需求有限的素质、精神修养素质、和谐思维素质等。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就是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从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社会秩序素质、创新素质、宽容互信友爱素质、科学人文融通素质入手;构建和谐的自然家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人与自然和谐的保证是培养和塑造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07,(5)
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属性内涵,可以从社会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来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何为和谐社会切入,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的三大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它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把人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自然向人生成.也蕴涵了人向自然的生成,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凸显出人的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的观念是西方自然观的一个重大突破,进而到恩格斯的著作中,这一观念真正把人与自然辩证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注重对内“自我”诉求,实现自我主体价值,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协调系统,包含三大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本性回归,人与人的和谐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现实的延伸,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三大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6.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当代环境问题的凸现,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实质关系.西方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基本上是沿着两个理论方向,即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而展开的.自然主义主张面向自然去寻找环境道德的理论根据,而人类中心主义则倾向于回归人自身去确立这种根据,双方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理论问题.而类哲学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以"双重生命"观点为理论核心,从"人"的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类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重新阐发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性质,实现了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8.
时间过得真快.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以来,经过2005年"两会"的进一步深化,一套完整的理念已经逐渐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和谐.这个理念还告诉我们,和谐社会是活力进发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主与法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人发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宣言,这标志着"和谐"成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分类的标准载入史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检验其执政能力的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何为和谐社会切入,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的三大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