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莫儿 《今日广西》2007,(16):14-16
她出生在韩国一个名声显赫的富足家庭,19岁的时候,她向父母宣布:“我不要你们1分钱,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美国完成学业。“于是,青春年少的她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远赴他乡开始了独自在美国的艰难求学生活。 来到美国,她看到很多留学生因为生活的艰难而做出了越轨的行为,而她始终牢记着父亲的一句话,那就是“行动靠自觉”。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满手的老茧让人不能相信她竟是韩国名门的小姐。她就这样坚持着,不仅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大学的教授,而且遇到了她生命中惟一的男人。  相似文献   

2.
50年的时间实在不能算短了。中山时子教授今年都80多岁了。2001年3月29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学术交流中,她带着日本“老舍读书会”的成员,和舒乙先生切磋着老舍研究。她自己都不能相信,当年战后,自己为生计奔波时筹办起的这个中文读书会,会出落成现在这个模样,并能如此的长寿。当年,只是因为曾经毕业干北京大学国文系,出于对当年老北京的那份留恋,出于对“京味”的浓厚兴趣,她想,我就教日本人学中文吧。那是1951年。读书会设在御茶水女子大学。中山时子选定用老舍先生的小说做教材,教学生用读小说原著的方法学中文。她听说有一位刚刚来到日本的中国妇女水世嫦,能讲一口的北京话,就前去拜访,当场敲定由水世嫦做读书会的先生。她对水世嫦说:“希望你不要学日语。”水世嫦果然就没有学日语,她就那样地保留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孤独地生活在日本。但是,  相似文献   

3.
在2001年APEC妇女领导人会议上,我结识了厦门经济特区盛达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泰慧女士,她那举手投足间显示的中国传统知识女性的优雅风度,以及她坎坷艰难却充满灿烂辉煌的人生道路,强烈地吸引着我,于是,我们做了一次长谈。(一)傅泰慧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家境贫寒,8岁时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解放后,南下服务团的同志来到她的家乡,一位名叫白凤的阿姨成为她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教导、鼓励她要读书,要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帮助她解除了卖身契约。从此,“妇女要解放”、“自己养活自己”、“为人民服…  相似文献   

4.
事隔20年,唐德刚先生对赴美后首次返乡探亲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那是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不久。中美关系的缓和,使他这位赴美24年的游子萌动了回国探母的心思——老母亲那年已经80岁了。他想:连尼克松都去了,我为什么不能去?于是,经我国驻加拿大使馆协助,得到了三个月的签证。他回忆道:“我先到了上海,然后来到芜湖,住在母亲身边。当地对我招待得很好,我很感激。但是,台湾当局对我此行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0,(8)
正台北女孩宓欣怡的成都生活开始于2009年。那一年,她因爱情放弃了海外的工作,来到成都定居。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决定创立甜品品牌——仙草宓,将台湾的"仙草味道"带到"天府之国"。舌尖上的家乡味道10年前,宓欣怡与先生在南非工作中相识,后来跟随祖籍是成都的先生来到四川。宓欣怡说:"刚开始,我  相似文献   

6.
保安随想     
李岩 《中国保安》2010,(2):15-15
来到北大保安队快2年了,回头想想,时光流逝。还依稀记得自己当初来时的模样,一个手提箱,一身棉服,傻乎乎地在北大南门外徘徊着,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大队部,最后只好让南门的保安送了进去……刚开始,我对自己从事保安工作一直不能释怀,当初是为了能够在北大学习和生活才来到队里的。一直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对工作不是很认同。于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我开始了在北大的保安工作。当保安时间久了,对保安工作也  相似文献   

7.
钟爱珍女士是一位美国人,她不远万里从太平洋西岸的故乡来到中国,在北京创办了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专供驻华使馆人员和驻华外企工作人员的孩子上学。她说:“16年来我无时无刻不被中国古老的文化所折服”。为此,她努力使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国孩子了解中国,把北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作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8.
妻辞职了。为了我的事业,去年,妻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离开她生活了30余年的故土,随我来到了一个她必须重新面对的新环境。开始开创一个我俩谁也无法预知的未来。我的职业是警察,但我从来都不仅仅只把它当做一种职业而是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对待。正因为如此,在公安机关办公室工作的我才在将近十年的分居生活中很少顾及到自己的小家但眼见得孩子日渐长大,在经历了调动工作未果的诸多波折以后,我俩认识到为了孩子上学必须要解决分居这一问题了。妻深知我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之后,她辞职了。妻辞职后来到了我所供职的这座城市,分…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为了继续学习长笛,伦慧放弃了在台湾朝九晚五的安逸生活,只身来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拜师求艺,师从音乐学院的朱同德教授,却还没能正式跨进学校门槛。 “笛侠”是我送给伦慧的“雅号”,因为她将自己比作古代云游四海的侠客,在她的学艺道路上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还是让伦慧自己讲一讲她在北京的求学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一 1998年8月,在黑龙江做幼师工作的迟丽梅来到了美国底特律,成了一名陪读夫人。整天连个人影也见不到的陪读生活,让她无法忍受,于是,她向丈夫提出工作。 她开始做保姆了。雇主是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伯利特,是报社记者,女的叫林莉瑞,照顾对象是伯利特的母亲。伯利特告诉迟丽梅:“由于我母亲性情古怪,已换六个保姆了。” 一见面,老太太围着迟丽梅连转两圈,也不说话,迟丽梅说,“老奶奶,你有什么意见?”话音没落,老太太立即说,“不要叫奶奶,叫我艾特肯夫  相似文献   

11.
两姐妹的对话 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一个小村庄里,吴雅莉已经早早地为自己将要去哪家工厂做准备了。吴雅莉承认:“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我对未来也没有多少想法和期望。后来只好报考了技校,只要能找份工作就行了。”不过,她也有羡慕的对象,那就是她的堂姐吴春荷。“她现在在浙江读大学,每次放假回家,都向我讲起大学里的生活,很吸引人。”不过,今年暑假,面临最后一年的大学生活了,吴春荷却显得闷闷不乐。  相似文献   

12.
“不务正业”的研究——于润琦先生的门墩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朋友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先生要出一部有关老北京的门墩的书,于是打电话。我个人一直都对老北京的文化感兴趣,而且,恐怕还有不少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也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如今遇到这方面的一个专家,怎能轻易错过。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门口,有两位先生正走出大门,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因为担心他吃饭去了找不到人,我正要给他打电话,不料其中一位先生回头对我说:“不用打了,我就是于润琦!”我正惊叹他的精明,他送走了那位先生,径直来到我的面前,握手、带我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坐、倒水、然后坐  相似文献   

13.
6年前,27岁的张雳君夹杂着希望和疲惫来到北京求学,她曾经设想过今后事业的种种成功,但从未奢望幸福的婚姻。在小城已经打下一份天地的老于毅然放弃了过去,伴随心爱的她一块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6年过去,张雳君成功地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同时拥有了一个幸福而完整的家。回想走过的路程,张雳君心里对丈夫老于充满了感激。她说:感谢你,给了我平凡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赵辉 《台声》2006,(3):58-59
向学人的先生因工作调动到大陆,同许多随先生来大陆的台湾太太一样,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向学人说“:1995年冬天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很不好,很干燥,也很冷。风很大,无法和自己想象中的六朝古都所重叠。”北京的冬天带给向学人的感觉并不美好。因为先生工作的关系1996年春天向学人和先生正式定居北京。春天的北京让向学人很是惊讶,粉红的桃花,嫩黄的迎春,翠绿的青柳,慢慢的现实中的北京和想象中的古都北京交融一体。向学人也越发喜欢这座城市,这一住就住了10年。在北京,向学人有家,有爱她的先生,还有她经营了快9年,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古旧书业的姻缘,我与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平淡而真诚的往来,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先生对文化、对晚辈的古道热肠。先生辞世将满一月,我的念叨就算是对先生持续不已的一份怀念吧! 1992年的一天下午,中国书店的师傅为萧乾先生寻觅到几部他本人的早期著作,于是我有幸借送书之机第一次来到木樨地路北楼宇中那间拥挤的  相似文献   

16.
张伟君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的夫人,我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认识了她。每次到荀宅,她总是很热心地“留”我说话。其实只是让我安坐客厅的沙发中听她一个人静静地独白——她当时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自己也仿佛有些预感似的,总是要把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感慨“倒”给我。她讲述过这样一件“细腻的”往事:在荀先生中年的大红大紫之际,她和众多的妙龄  相似文献   

17.
吴英 《乡音》2013,(9):50-50
《乡音》创刊25周年,我与她结缘15年。1998年多从磁县一个镇政府来到县政协工作。我刚到县政协时,自己是一名新兵,很需要尽快熟悉政协工作业务,于是我就经常找一些《人民政协报》或者业务杂志来浏览,以便使自己尽快进入状态,我和办公室一名同事在聊天的时候,看到他办公桌上的一本《乡音》杂志,我就问他说这是什么刊物,他告诉我说这是省政协创办的刊物,并且很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杂  相似文献   

18.
如今与往年已经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了。前天,我约同学去玩。在一条巷子的深处找到了她的家,我对她说:“我还没吃早点呢”,她说:“你不用着急,这儿的早点好的很,式样又多。”我有点儿不相信,“你们这深巷子里还有蛮好的早点”。“你不相信,就跟我来吧!”,于是,她带着我七弯八拐,来到买早点的地方。我一看,唉呀!真不错,这里的早点种类还真不少,价钱不贵,质量又好。我们买好早点,就上路了,在途中我说:  相似文献   

19.
易靖茗 《台声》2013,(1):78-81
1995年,离开家乡来到东莞打工寻梦的她没想到,自己能在这个城市找到一个温暖的依靠,而这个可以让她依靠的除了这座城市的坚实,那就是来自台湾的他,是他使她能在这里安居乐业。如今他们结婚已15个年头了,说起自己和先生的故事,爱笑的她如此形容。  相似文献   

20.
易靖茗 《台声》2014,(8):86-90
在别人眼里,陈民富和白菊是一对幸福的模范夫妻。先生性格内向,但酒酣耳热后会对她说,“老婆,我爱你”;她回云南娘家探亲,返台时,先生来接机一定会带玫瑰花送她;她有时因友人聚会晚回家,先生一定在客厅等她到家——与高雄市新移民社会发展协会理事长湛秀英是老熟人了,7月份她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参加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的亲子夏令营,我央她给我介绍几对两岸婚姻的采访对象,秀英姐首先想到的就是云南新娘白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