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共生的结构中,寻找文学研究如何在科技文明中,尤其是网络世界里,去发掘自己的研究与论述空间,也阐明这些论述与研究有何前景与局限。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图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因特网上,一般是使用IP地址来标识一台主机,为了记忆和使用方便,引入了具有自然语言特征的域名(domain name)来唯一标识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为方便对域名的有效管理,并使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解析和反向解析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因特网采用了一种分布式分层机制的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  相似文献   

3.
因特网技术层面上的开放性、平行性、兼容性决定和保证了它的自由、平等、兼容的精神,而因特网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共享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以数字为基质的电子媒介和以电脑网络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构筑起一个另类空间——网络世界(或虚拟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中,因特网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着它具有程度有别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基本精神,实行着与现实世界有差别的“游戏规则”.自由、平等、兼容与共享就是网络世界的基本精神和准则。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因特网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根据CNNIC的最新统计资料,截至1998年12月止,我国上网计算机已经达74.7台,上网的用户已经达到210万.由中国电信和40多个部委(办、局)信息主管单位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已于1998年底启动,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因特网作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和处理工具,对国家公务员来说无疑是好的帮手.为了帮助国家公务员学习使用因特网,本《学报》编辑部特邀请成都行政学院科技文化部副主任、副教授张洪彬就如何使用因特网开设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5.
网络法律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宝库.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上有效地检索到所需信息,这是法学学科及各学科都面临的课题.笔者结合读者经常咨询的如何查询因特网上法学信息资源的问题与工作实践,着重介绍了网络法律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与检索利用.  相似文献   

6.
一因特网概况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所以最初我们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将它译为国际互联网。因特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它拥有二万五千多个网络,一万多个数据库,目前已遍及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与因特网相连的微机为5000万台,1997年这个数字就增加了两倍。现在仍以每天增加100万台的速度不断壮大。据专家们估计2020年与因特网相连的微机将达到10亿台。因特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图书馆、新闻机构、研究所、大学、公司企业等都将自己拥有…  相似文献   

7.
网络抢滩: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袭卷全球。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抢滩网络,在因特网上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乃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一、异军突起:思想阵地受到严峻挑战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和容量无限性等显著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大大强化了因特网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因特网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加强思想…  相似文献   

8.
挑战与对策--因特网对我省青少年思想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导言因特网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截止到2000年底 ,我国因特网用户达到2250万 ,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据预测 ,今后五年我国因特网用户将跃居世界第二位。我省因特网始于1996年 ,当年仅有83个用户。近两年特别是2000年因特网用户增长迅速 ,截止到2000年底 ,用户已达57万户。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 ,广大青少年趋网若鹜 ,纷纷触网 ,成为上网大军中的主力。因特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9.
因特网消除了传统主权国家的疆界 ,便于用新的组织性手段来制订、适用和执行法律。因特网使人们更容易获悉法律规范 ,因而促进了自愿遵守。因特网通过增进取得示范法 ,从而有利于协调国家间的法。因特网促进了制定规范机制的运作 ,便于实施和强制执行机构发挥作用。由于因特网能够促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 ,因而也增强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网络的结果将有可能加快国际法从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中挣脱出来的趋势。同时 ,它还使国际人权法出现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全球信息化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网络的特性与弊端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防火墙是一个加强机构网络与因特网之间安全访问的控制系统。虽然防火墙在当今因特网上的存在是很有生命力的 ,但它不能替代墙内的安全措施 ,不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万能药方。  相似文献   

11.
一、拨号上网准备工作计算机与因特网的连接有好几种方式,但大多数都采用拨号上网的方式,下面介绍拨号上网的步骤.1.安装调制解调器(Modem)安装调制解调器之前要先把计算机关掉.调制解调器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推荐使用外置式调制解调器.外置式的安装较为简单,参照调制解调器的“安装说明书”接好相应的连线.记下调制解调器与计算机连接的通信端口,一般为COM2.  相似文献   

12.
因特网创造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本文在分析因特网在高校图书馆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 ,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斗争的焦点之一 ,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但是要想在浩如烟海而又杂乱无章的信息海洋中准确、迅速地找到所需资料 ,并非易事。对因特网上有关国际人权法的网站 (主要是英文网站 )作一简要介绍 ,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导航  相似文献   

14.
因特网迅猛发展既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又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因特网广泛使用的新形势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与因特网物理断开,公安专网成为完全独立于因特网的超大专用广域网络。自由开源软件从安全性、稳定性上讲,并不比许多商业软件差,这为其在公安网上运行提供了较强的可行性。在自由软件运动深入开展的今天,公安网上运行成熟的自由开源软件成果,将为金盾工程、公安信息化建设节约大量资金。  相似文献   

16.
域名与商标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域名与商标的权利冲突越来越严重.这种冲突有多种表现形式,并产生于多种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国际方面的合作,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制度框架,然后根据本国因特网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国内法.同时,加强域名制度与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衔接,结合因特网发展的技术特点构建域名与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协调机制,则是解决域名与知识产权冲突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维网的出现打破了因特网上文字、图形、录音及视听作品分别传播的局面,原本单调乏味的网络丰富多采了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原来内容专业、操作复杂、界面生涩的因特网仅在学术界及技术界大行其势,异彩纷呈的万维网才使因特网走人寻常百姓之家。众多商家也看中了万维网上商机难觅,商业性主页的涌现如雨后春笋。如今因特网上除了那些万人瞩目的超级明星和爱表现的好事之徒创建的个人主页之外,众多主页是用于广告宣传、销售产品。签订合同、售后服务的商业性主页。集多种作品于一身的万维网网页可算是不折不扣的“多媒…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因特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深入 ,传统的冲突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因特网对传统冲突法的连接点、法律选择方法、准据法、管辖权等四方面分别做出挑战。  相似文献   

19.
因特网上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由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身份号”,即因特网域名,其基本功能就是标识特定的计算机地址。对域名注册争议的解决办法,完善我国域名管理体制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因特网版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因特网版权保护现状对我国的信息技术界和知识产权界来说 ,1999年是倍受关注的一年。在这一年中 ,我国连续发生了三起有关因特网版权保护的新型案例。由于调整我国版权制度最重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制订于1990年 ,当时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该法对这一新兴事物所可能引起的法律问题未作规定 ,因此对发生于九十年代末期的因特网版权侵权纠纷审理实践而言 ,1990年的著作权法显属滞后。在这种情况下 ,法院审理这类案件的指导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 ,加之目前我国著作权法正在修改之中 ,这几例网上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