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忠诚是公务员忠诚的核心和真谛。公务员道德忠诚教育通过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主体自我评价三个重要环节来实现。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公务员道德忠诚的培育和养成。  相似文献   

2.
再释引咎辞职制度的性质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引咎辞职制度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于引咎辞职能否作为法律制度的判别一直见仁见智。事实上,引咎辞职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行为,它一旦被法制化,就必然造成曲解与背离引咎辞职本质的问题,这也是引咎辞职制度作为法律制度的根本困境所在,它集中反映在我国学界有关主张与支持引咎辞职法制化的各种主要理由之中。将本质上作为道德行为的引咎辞职制度化,从而所提出的"引咎辞职制度"已经不是一种传统意义的制度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全新性质的"道德制度"形态,即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引咎辞职制度作为道德制度的效应在于:提供稳定的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引咎辞职行为规范体系;丰富我国领导干部退出制度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发挥特有的公务员道德教育功能;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追究公务员的公共责任;有利于更加前瞻性地追究公务员的公共责任;有利于更加高效地追究公务员的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论坚持从社会生活与交往实践出发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内聚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是释义道德情感与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科学理论范式。道德情感主义以"同感"为视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实现机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情感出发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理论进路,使之也带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认知主义道德论的理论窠臼、把情感视为道德行为的决定性要素而忽视利益与环境以及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彻底否定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来分析道德现象的理论范式等主要缺陷。为此,以历史唯物论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缺陷的致思进路为:合理评估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构成作用,承认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与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形塑效用,凸显主体理性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坚持道德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与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公务员流动约束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丽芝  贺永祥 《理论探讨》2007,1(3):170-172
公务员流动约束机制是指通过价值评判、制度规范等途径,促使整个公务员流动走向科学、合理、规范的机制。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务员流动约束机制存在着法律约束不足、道德约束乏力、权力约束不够、整合约束不强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应针对这四个方面来完善公务员流动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1)
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对强化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改善政府形象、更好发挥行政人员的工作潜能及提高行政效率等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建设存在着问题。道德监督存在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我国公务员道德监督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分析了公务员道德监督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培养道德认知能力,使道德规范向主体意识内化。道德建设应以道德内化为根本,以法律和制度为保障,使道德规约得到强化,通过"道之以德",对公务员进行内在控制,并"齐之以礼",用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外在控制手段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在道德建设中由于道德理念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着的,道德教育作为主要的"立德"措施,在培养道德意识上有着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为公务员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历来比较重视公务员道德建设,基于"人性本恶"的假定,制定道德规范,设立道德委员会,建立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在实践中扼制了腐败的进一步滋生。美国公务员道德建设的经验,如正视"利益冲突",建立健全制度,整合优化组织保障体制,加强教育和监督等,对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哲学思路、法律体系、专门机构、教育培训、社会监督等问题的解决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整体状况良好;他们对生态和生态道德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深入、生态道德意识正在觉醒但危机感缺乏、生态道德情感较强但容易产生波动、生态道德行为有所自律但主动性不够,基于对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拓展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播渠道、强化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激发生态道德实践的主动性、加强生态道德行为引导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0.
尹黎  杨文浩 《学理论》2013,(17):343-344
大学图书馆的德育功能毋庸置疑,但其中的反道德现象亦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馆员缺乏德育意识;二是大学生普遍具有道德认知,但缺乏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三是图书馆是陌生人空间,缺乏对道德行为的监督。因此,高校工作者要突破传统观念,明确图书馆作为大学学习中心的地位;改革人事体制,提升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素质;多管齐下,构建图书馆全方位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确立的主要依据,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国家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为人民服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道德观点;为公务员解决"运用职权为谁服务"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伦理的本质特征;调节了公务员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为人民服务"作为行政伦理原则对公务员职权的行使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德习惯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道德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道德习惯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道德体验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情感诱因,道德强化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外部导向,道德自律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具有普遍性、民族性、一般性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引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逐渐引发人们思维模式和道德认知的改变,也会影响网络主体的处事方法和道德行为。在充斥着社会新因子的网络社会里,传统道德显然进入了它的约束盲区,网络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政府道德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道德行为,它既具有道德行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政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现实条件下,由于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公务员双重身份冲突时往往是其公民个人身份膨胀,造成道德失范。必须建立宏观制约、监督、教育机制及与公务员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各种机制,建立公务员道德建设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公务员道德状况。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简评公务员道德建设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起着示范作用。基于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公务员道德建设理论,提出道德人、经济人和公共人的理论对公务员的道德建设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根本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原因 ,以及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四个结合” ,即 :①坚持服务字旨 ,把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 ;②坚持以义统利 ,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③坚持以德为先 ,把思想教育与制度道德结合起来 ;④坚持重在建设 ,把破与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道德回报是源于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善恶而对行为主体进行的物质、精神等的奖赏或惩罚。道德回报是维护"德福一致"公正社会的必要手段,是建立在人类情感基础之上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回报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以道德约束权力,是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当前以德治国的首要目标。道德在今天之所以不能较好地发挥对权力的约束作用,不是道德失去了对权力的约束功能,而是我们的一些干部丧失了道德原则。因此,要建立以道德约束权力的机制,首先要使从政者建立、恢复和增进道德意识。在当前,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是要构筑从政者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