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贾大飞 《求索》2013,(5):101-103
因果问题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德试图以把因果问题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方式来解决因果问题。这样,使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先验自我就成为因果必然性的最高的先天依据。康德这一解决因果问题的做法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并受到后世哲学的批判。本文指出。康德虽然并未能成功地解决因果必然性问题,但是其解决因果问题所采取的理论路向依然对后世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初涉法学是以康德的理想主义为方法论原则的。在康德理想主义激情的鼓舞下,马克思勤耕苦读,力图构建一个法学体系。但康德的法学正如其伦理学一样,是以理论和现实相脱离、应有和现有相对立为方法论特征的,马克思意识到按此方法就不能找到通向现实生活的道路。在重读黑格尔著作以及和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交往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意识到康德和黑格尔的方法论的差别。由于黑格尔认识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应有和现有的统一性问题。大约在1837年秋冬之交,马克思终于放弃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方法而转向了黑格尔应有和现有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方法。马克思这一转变过程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把握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不无启发。正确的理论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为现实把脉;同时理论又应当超越现实,发挥引领现实的先导作用,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3.
闻骏 《理论月刊》2007,(12):60-63
本文认为康德的宗教思想应该基本区分为道德宗教与道德神学这样两个基本阶段。康德对于宗教问题的思考有着明显的由道德宗教进展到道德神学的理论走向,而道德人性论正是康德从道德宗教进展到道德神学的枢纽与关键一环。康德的这一做法一方面体现了其宗教思想发展的基本一致性,即宗教的道德化与神学的人学化趋向;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康德在对宗教问题的思考与清理上从批判哲学的立场进展到人类学的立场的理论视域上的基本转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是注重康德把自由问题归结为一个伦理道德实践本体论问题,而忽视了把自由问题归结为本体问题的原因,进而忽视了康德分析自由问题的理论思路以及这一思路对当代哲学自由理论的深远影响。本文试图简要地从康德分析自由问题的思路出发来关注这些问题。一、自由问题的提出康德清楚地认识到近代欧洲哲学自由理论的二极观点:经验论肯定自然的因果性,强调主体顺应自然必然性的重要;唯理论则肯定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决定,认为主体有自我决定的自由。康德以自己的方式表述了这场论争: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正题:…  相似文献   

5.
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是建立在笛卡尔的身心二分的二元论基础上的,因此,康德将道德看作是理性这一心灵的因素为自身立法,而将身体的偏好、情感等因素排除在道德之外。这一理论预设带给康德道德哲学自身难以解决的困境。第一,属于心灵的理性何以能为属于另一领域的身体立法?如果可能,那么理性为身体立法对于身体以及情感、欲望来说是不是他律的而不是自律的?第二,身心二分的必然结果是知行分离,由此,理性为自身所立之法如何能成为人的行动?康德承认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最后,理性与身体的割裂是否可能?现代科学的发展支持的身体在认知与推理等理论思考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康德"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人物关键词之一。本文在《存在与时间》的视野内,试以《存在与时间》的行文为线索,对其中所涉及康德与存在问题、时间问题、"我思"、现象问题等进行论述,并对海德格尔和康德的相关理论有所展开。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实践哲学将自由确立为人的一切行动的起点,政治和道德作为人的实践行动的两个基本领域,康德通过对政治义务和道德责任之基础的阐明,最终确立了政治与道德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的内在一致性.康德并没有忽视政治行动的特殊性,政治行动作为人类意志的表达和实现方式,规定人类意志的东西既可以是自然的必然性,也可以是自由的因果性,因此,康德是同时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对人类政治问题的思考.康德对于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阐明,从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康德关于理性统一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陶立霞 《前沿》2014,(9):46-49
道德合理性是对道德何以可能的回答,是伦理学的基础问题。康德诉诸实践理性的先天分析,构建了以道德法则为原则,以主体人为基础,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道德理论体系,对道德合理性进行了卓越论证。康德理论的重要成果和遗留问题,对后来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是现代性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一些现代理性主义者在道德合理性论证中,继承并深化了康德这一思想,如哈贝马斯。人类社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道德考验,道德合理性的构建,不仅是理论的期盼,更是现实的祈求。在此意义上,有必要对康德的道德合理性构建思想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康德趣味判断理论具有两大特征:在方法上强调了一种主观性原则,以此证明了趣味判断及其对普遍适宜性的要求的合理性;同时康德赋予趣味判断一种社会性的品格。席勒对康德这一理论的背离在于:一方面将其主观性原则从方法上的前提转变为内容上的前提,一方面抽去了它的社会性品格,从而造成了“审美国度”的独立性及其与现实国度的对立。席勒对康德趣味判断理论的背离,为西方一个多世纪以来人文主义的艺术、哲学之主流所首肯和追随,深刻地反映出在这一个多世纪中,人类完成了从启蒙时代向技术时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最重要的范畴。从分析思路上看,康德意义上的自由经历了从由“物自体”到“先验自由”到“实践自由”的递进过程,其中道德法则的证成是自由升华的一个重要契机。康德自由理论凸显了“人是价值的存在”这一伦理学命题,对于当前的道德建设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的崇高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德对崇高范畴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其所建立的先验哲学体系中.将这一理论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确立下来.崇高是康德哲学实现由自然到自由、感性到理性过渡的基本中介,作为美学范畴的哲学意义,在康德理论体系思想中得到了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2.
伦理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哲学基础,是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它在英、法、德等国都有表现。然而,其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理论形态最系统的,当数德国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伦理社会主义。本文拟就它的由来、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演变作一简要历史考察。 1 19—20世纪之交,西方出现了“复兴”康德的势头。据统计,1890年到1894年5年内各国共出版直接或间接论述康德的著作约650种。1900年1年和1899年部分时间各国推出论述康德的书籍达400种,其中直接论述康德的有146种。“康德热”很快便波及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界。1902年,《康德研究》编辑部在为伏伦德尔《社会主义中的新康德主义运动》一文所加的按语中写道:“社会主义中的新康德主义运动近年来已获得这样大的意义,以致本刊编辑部感到应当使读者了解这一运动。为此,特约请最熟悉这一运动,的伏伦德尔博士,以客观方式对它予以报道。”当时新康德主义的影响程度,由此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樊利娟 《前沿》2007,(1):43-4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巴门尼德开始哲学家们就普遍关注这个问题。这一关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形态,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都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表述。但是,无论是近代的唯理论或经验论,还是康德、黑格尔等都由于没有从现实出发,而是求助于形而上的悬设,所以最终都没能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马克思则从现实的实践出发,以思维和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最终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初步同一。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论述实践理性时认为,道德领域存在一个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要想解决这个二律背反就必须为实践理性"公设"--"上帝"是存在的,它是道德的一个必然要求.于是在批判了传统先验神学理论之后,康德认为,宗教是道德的铺陈演绎,如果没有道德,上帝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相似文献   

16.
在康德的建构主义认识论中,由于知性源始的客体化活动对时空的规定作用,时空成为人类用来间接地与物自身产生关联的一种认识手段而具有曲行性特征,康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对时空的两个先天性论证的。忽视时空的这一特征,认为作为纯粹直观的时空是人直接认识事物的标志,从心理学、逻辑学、经验论和实在论等角度对先天性论证进行解读,将无法把握康德认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陈辉 《新东方》2008,(8):59-62
合理性问题是德国社会理论的一条主线,从康德到黑格尔,从马克思再到韦伯,都对合理性问题深切关注。哈贝马斯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合理性”传统,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中集中讨论了“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舍勒与叔本华在伦理学的建构上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把为伦理学奠基视为其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又必须首先对康德伦理学进行批判。其批判的目的,就是要解救陷入形式主义困境中的伦理学,消除形式与实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紧张或对立。舍勒与叔本华都清楚认识到,正是康德哲学的影响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有力地证明了伦理学或道德的原有支撑物己经腐朽。本文将对舍勒和叔本华在这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与比较,阐述舍勒在其"情感先天论"基础上对叔本华的同情理论所进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三大判断与科学知识的关系刘学义“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的三大判断学说。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里,从不同视角对三大判断的含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三大判断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作...  相似文献   

20.
康德平等思想是德沃金平等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德沃金的平等思想是对康德平等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康德尊重人的原则是德沃金重要性平等原则产生的源泉,但德沃金平等思想较康德平等思想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其二,德沃金的权利平等观深受康德权利平等观的影响,但德沃金较康德更强调少数人的权利;其三,康德与德沃金共同关心的主题是如何把公民当作平等者来对待,但德沃金较康德更注重实质平等与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