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志刚 《传承》2008,(16):82-83
唐玄宗在执政的前期,勤于政事,积极进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在他执政的后期,他志得意满,居安亡危,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佞臣,穷兵黩武,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并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也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2.
彭匈 《当代广西》2014,(1):56-56
正有道是,时势造英雄。原本是个诗人文士的元结,在平息安史之乱及后来的生命历程,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英雄豪士形象。尤其是他在广西的一段非凡经历,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容县这个地方,都是刻骨铭心的。元结字次山,号漫郎,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当时,兴盛的大唐已然开始走下坡路了。安史之乱的烽烟,扰乱了元结心中的宁静。乾元二年(759年),元结投笔从戎,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并向肃宗  相似文献   

3.
李利民  梅水燕 《理论月刊》2007,(10):126-128
安史之乱诗坛上的诗歌,从风格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盛唐风格,由盛唐到大历的过渡风格,大历风格。文章据此将安史之乱诗坛的诗人分为三类,分别探寻了他们在精神成熟期所经历的朝政背景,从而找到了他们在安史之乱诗坛创作出不同风貌的诗歌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4.
李利民 《理论月刊》2008,(8):117-119
本文将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统计和分析了各阶段重要创作题材所占的比例,又通过前后比较反映和分析了各题材的变化趋势,从而揭示出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精神退化趋势以及它所带来的诗歌精神风貌的总体变化。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期间不仅是唐代诗歌,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转折点,应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实际上人们对此仅做了些浅耕粗作。在这方面作点细致的研究,可以使学术界对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诗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民族关系极其复杂和丰富多彩,研究的课题也比较广泛。但是,安史之乱时期的民族关系,却是一个比较沉寂的题目。对此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深入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以及正确认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平定下去,历时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唐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对安史之乱大都有所反应,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列宁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执政伦理的概念,但他阐明了相关思想,如执政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新的任务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执政党"总的领导"不是代替苏维埃工作;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这些思想突出了执政党坚持民主执政、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伦理原则.他重视党员道德教育,要求通过相关制度不断拓宽执政党伦理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人海口地区,黄河曾多次决溢改道,喷吐出大片沃土,四方移民不断涌来垦荒种地、安家落户。谈到这一地区的移民,不得不提韩复榘。韩复榘曾在山东执政8年,且不论他在执政期间的功过是非,单讲他在任期内所进行的移民活动还是颇具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臻完善的法制社会中.应积极倡导广大群众,首先是要求领导干部和党员率先做到他人优位、集体优位、国家优位:但是,在政府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应自觉地以人民公仆的角色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个人优位,体现私人生活优于公共生活.自治与白律优于他治与他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亲民政策和重大决策,都是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践行。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政党理论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研究是当今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热点之一。但关于执政党执政效率问题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缺乏。李辉博士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率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他在《信息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效率研究》这本专著中对执政效率做了学术涵义上的解读,详细阐述了信息网络时代对执政效率提出的要求,分析了影响执政效率的相关要素,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提高执政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着眼于执政效率的提高,论述了相关的遵循原则、实现路径和评  相似文献   

12.
郭子仪是唐代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中层官吏家庭,年轻时应武举考试走上仕途。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在屡次战役中显示出非凡的才干,为朝野上下看重。从唐玄宗开元时授左卫长史起,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以累累军功封汾阳郡王,官至太尉、中书令,唐肃宗曾对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资治通鉴》)。唐德宗时,更赐称其为“尚父”,给予他相当高的荣誉。  相似文献   

13.
曾庆红同志在福州考察时指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全面建设“三个文明”,胜利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他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各级党校要把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到执政的高度。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贡献,要在教育培训党的中高级执政骨干、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阵地的作用;要在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一、在培训干部、提高执政能力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党政领导干部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他们进行培养提高的渠道和方式可以多种多  相似文献   

14.
在唐诗发展的各个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江南是唐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地区。作为唐朝文学创作重要力量的江南诗人大多集中在环太湖、浙东及安徽南部地区。湖州作为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重要州郡,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历至贞元年间,聚集了当时大批文人雅士,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文人集团,称为“湖州文人集团”。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上,体现在提高执政本领、做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工作上。  相似文献   

16.
权力资源是执政党的最重要的执政资源,任何执政党都是把权力资源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最关键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着眼于世界,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回答了在新的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了“文革”结束后执政权力资源流失的局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2 9日下午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深入分析和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利用所面临的难得机遇、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5,(1):37-37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5年1月11日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  相似文献   

19.
乾隆皇帝,以“康乾盛世”著称。他于二十五岁时继位为帝,执政满六十年时,以不敢逾越皇祖(康熙)执政六十一年之数为由,主动传位于嘉庆帝,但仍然当了大权在握的太上皇帝三年,到八十八岁时病故。因此,他实际上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掌握统治大权为时最长的皇帝。“总观其所作所为,大致在乾  相似文献   

20.
至死不悟的崇祯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前两位荒唐怠政的皇帝比起来,崇祯帝算是勤政的。但是,明政权不亡于万历,不亡于天启,而偏偏亡在崇祯帝手里,这大概是崇祯帝至死都没能想通的。因此,临死之前,他还要强辩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大臣身上。以至后人在研习明史时,也有人对崇祯的遭遇颇表同情。但细绎崇祯执政17年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崇祯帝戴上“亡国之君”这顶颇带晦气的大帽子,虽是历史大势使然,但也与他执政无能、治国无方而只会作秀密切相关,因此并不算太冤枉他。“勤政”,犹如病急乱投医客观地说,崇祯帝执政17年,时间并不算短。如果他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