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关资料     
国家工作人员染涉黑社会性质组织者:从重处罚。 为了惩治日益猖獗的黑社会组织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最近作出相关法律解释。 这个司法解释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二是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三是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四是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  相似文献   

2.
有组织犯罪,也称黑社会(性质)犯罪,主要包括暴力犯罪、毒品犯罪、涉枪犯罪、偷渡、贩卖人口和洗钱。由于在刑法中首次规定有组织犯罪,过去没有现成的判例和司法解释可供参考。因此,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有必要严格把握有组织犯罪的具体特征,准确地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以保证对这类犯罪进行有效的打击。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0,(6):55-55
<正>田文生在4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报道:4月23日发布的《重庆的"涉黑"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当前"涉黑"组织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白皮书指出,在认定"涉黑"的29件案件中,共涉及24个黑社会性质组织,涉案被告人507名,其中,70、80年代出生人员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主力军,占比为71%。此外,在涉案  相似文献   

4.
刑事政策理论视野下弱势群体涉黑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弱势群体涉黑路径分为求助黑社会性质组织、冒称黑社会性质组织、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三种类型。弱势群体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逻辑推演为相当因果关系,基于刑事政策理论视野,可以从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事行政政策方面探讨如何消解弱势群体涉黑问题。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4月22日对以冯永强为首的27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27名成员犯有"故意杀人罪"、"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  相似文献   

6.
"入户抢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抢劫罪加重犯的情形之一,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界争议较多。笔者通过对"入户抢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的分析,就如何认定"入户抢劫"进行了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7.
对假冒专利罪的认定与处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已有规定,1997年修订的《刑法》则做了更为具体和完善的规定,即从原来《专利法》的授引性规定到《刑法》典的直接规定。这不但使假冒专利罪内容本身有了很大变化,也是我国刑法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中的一些罪名在司法认定过程中,日益具有口袋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与罪刑法定原则、尊重保障人权的基本理念相冲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刑法条文的规定不够明确;司法工作人员对刑法条文的理解存在偏差;以社会危害性为中心的传统刑法观的错误影响;个别司法解释有违刑法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原理。应结合这些原因,通过各种途径对这种倾向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 ,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 ,或者其它手段 ,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称霸一方 ,为非作歹 ,欺压、残害群众 ,严重破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的犯罪组织 ,称为有组织犯罪 ,通常也称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黑社会起源于17世纪 ,到20世纪40年代 ,呈现出泛滥之势。我国黑社会犯罪的猖獗时间主要在20世纪30、40年代 ,如闽浙的“三合会”、湘鄂黔的“哥老会”、东三省的“在理会”、上海的“青帮会”等。新中国成立后加大了对社会丑恶现象和黑势力的查禁打击力度 ,旧社会的黑帮土崩瓦解。但改…  相似文献   

10.
莫晓宇  刘畅 《唯实》2011,(5):66-71
黑社会性质组织自身的性质、特征决定了要坚持"打早打小"的刑事政策。贯彻"打早打小"的刑事政策,应当在方法策略上加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打黑除恶"的司法实际。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6,(7)
正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虚假诉讼、扰乱法庭秩序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更加维护和保证了司法权威。虚假诉讼,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还违背社会诚信道德原则,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对此,《刑法》加强对虚假诉讼的打击力度,根据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以正确适用法律,有效惩治犯罪,是司法实务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相关法学理论,试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假冒注册商标行为也愈演愈烈.虽然我国《刑法》对假冒注册商标罪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是对该罪的一些疑难认定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争议.这些争议包括:对商标权犯罪对象的认定;对反向假冒行为刑法上的认定;对违法所得和非法经营数额与既遂未遂的关系与认定;对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关系与认定等.  相似文献   

14.
电子商务中商业贿赂犯罪有别于我国刑法中的传统犯罪,现行刑法对其适用存在空白地带,这给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活动带来了司法困境,为此我国今后亟需加大侦查力度、完善《刑法》规定及刑事诉讼和证据规则,并改善电子商务的运营环境,从而有效发挥刑法对电子商务犯罪的规制效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刑法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体系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类犯罪的认定上歧义较多,源于在刑法理论上对其内涵与特征缺乏统一的把握。因而必须对我国刑法中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体系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高亮 《求实》2005,(Z1)
职务犯罪的认定主要依据我国刑法的有关法律规定以及职务犯罪构成理论。但是 ,在司法实践中 ,司法机关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形形色色 ,各式各样 ,尤其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国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职务犯罪日趋复杂 ,在认定职务犯罪时 ,刑事法律的原则和职务犯罪构成理论的抽象、概括性 ,致使无论在适用法律上 ,还是理论的运用上都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对某些案件定性为职务犯罪有所争议。因而 ,有必要结合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探讨在认定职务犯罪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正确把握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虽然刑法第…  相似文献   

17.
职务犯罪主体种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职务犯罪的主体认定问题依然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职务犯罪主体予以分析研究。职务犯罪主体,即刑事立法上所谓的“国家工作人员”,我国法律上有三次不同的规定。第一次是1979年《刑法》第83条:“本法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一规定虽较简单,可外延十分大。第二次是1982年3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第1条第1款:“本决定所称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军队、国营企业、国家事业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现实司法实践的角度,对车辆冲关伤人行为的特征和法律责任认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对于车辆冲关伤人行为及其性质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提出准确的界定冲关伤人行为的法律责任,保护广大交通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促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假释制度的刑法价值为视角,着眼于世界刑法轻刑化、刑罚非监禁化的变革趋势,从假释制度法律规定及其体现的刑法价值层面,分析比较了两岸假释制度的理论涵义、体现的刑法价值、反映的刑事政策,揭示了两岸假释制度在刑法价值方面的趋同与差异,并针对大陆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假释制度修改后所遗存的争议问题及制度适用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若干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以助益于假释制度的刑事立法及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20.
"入户抢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抢劫罪加重犯的情形之一,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界争议较多.笔者通过对"入户抢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的分析,就如何认定"入户抢劫"进行了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