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丽萍 《传承》2013,(4):39-41
“大寨模式”是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出现的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模式,体现了我党当时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路:依赖群众运动“大干快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辩证法,农民就地发展、集体致富的范式,“高积累、低消费”的农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兴安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立足农业产业化基础,做活“产业结构调整、集约化经营、龙头企业拉动和品牌化经营”四篇文章,着力发展“精品农业、礼品农业、工业农业”,强势推进了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史济锡  吴坚 《今日浙江》2011,(16):13-14
农业“两区”如何体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成为发展精品农业、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先进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管理创新的“先行区”,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两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代表微博     
上海市人大代表李跃旗:为推动新型工业化,要在“压”和“减”上下工夫,在“新”和“增”上花力气,加大对金山新型工业化专项改革试点支持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增强减灾能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郭振德,李正墨(山西省科协,山西省气象局)高产优质高效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多种自然灾害,是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加强减灾工作,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具有重要作用。1灾害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影响发展...  相似文献   

6.
黎川县发展“三高”农业的几点启示赵令煌去年,黎川县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了一项旨在发展“三高”农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并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百村、千户、万人”工程:即全县抓好100个村,每村建立100亩“三高”农业示范田;发展1000户养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超越于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而推进农业产业化,无疑是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为此,有必要研究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基础论”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还是产业化的农业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含义不可能一成不变,而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关。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同,作为基础的“农业”内容也不完全相同。根据生产力和…  相似文献   

8.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如何破解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慢难题?近年来,广西按照“调结构、上规模、优产品、强产业”的总体思路,全面推广“三免”(水稻、玉米、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三避”(避大雨暴雨、避高温曝晒、避严寒霜冻栽培)和“三位一体”生态技术,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和“三农”发展的突破口,精心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范佛山 《群众》2023,(4):63-64
<正>朱熹(1130—1200年),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劝农文》中提出的“足食为先”主张,强调百姓维持生活的根本在于衣食丰足。这一主张着眼于民生疾苦,致力于发展农业,落脚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朱熹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民生之本在食,发展农业重视农业生产是“足食为先”的基本要求。农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因此,古人一向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朱熹指出,“窃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他认为,维系民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在“食”,而使“食”充足的前提则在“农”。  相似文献   

10.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武汉市新洲区从实际出发,坚持都市农业发展方向,进行结构调整,推进特色农业发展,2004年迎来了8年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好水平。新的一年区委、区政府面对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不高。结构还不优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等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实现“都市农业大区”的目标,在科学规划、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和农村劳力转移等方面都有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杜烨 《今日上海》2014,(11):30-31
崇明是上海的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农民还不够富裕,这是崇明“三农”当下的最大实际。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探索“购买服务”等办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摆在崇明农业发展路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广西》2004,(16):4-4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前年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去年提出“重中之重”、今年发出“一号文件”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相似文献   

13.
农业在利川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由于容易受气候影响,利川的农业是一个弱质农业。“靠天吃饭”、“望天收”是利川农业的真实写照。发展避灾农业,提高利川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弘扬农耕文明 发展当代农业──“炎黄文化与农业发展”学述研讨会综述6月10日,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活动期间,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农业经济委员会联合召开“炎黄文化与农业发展研讨会”,北京湖北省部分炎黄文化研究者史学家、农学家汇聚随州,就炎帝农耕文化与当代...  相似文献   

15.
加快发展湛江“三高”农业的思考何辉发展“三高”农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前进。“三高”农业,首要的是高质,必须在高质的基础上争取高产,才能提高农产品...  相似文献   

16.
王毅武 《新东方》2002,(1):89-91
海南经济特区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将“三农”问题置于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海南经济特区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根本途径:3、进一步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加强琼台农业科技合作,大力发展以“特”、“热”和“反季节”为特点的生态农业:4、注重“蓝色农业”与热带果业开发,发展山区畜牧业;5、工业要支持农业工业化。  相似文献   

17.
武深树  罗丹 《湖湘论坛》2002,15(1):45-46
农业“新经济”是指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制定新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新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农业经济新特点,对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一、农业“新经济”的特点1.组织创新:农业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农业产业专业化是农业“新经济”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如美国的公司农场、德国的农业生产联社、法国的农业联…  相似文献   

18.
我们孝感市孝南区距九省通行的大武汉仅50多公里。全区辖18个乡镇场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76万,农业人口61万,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大区,也是全国“一优两高”农业项目示范区。我们注重发挥大城郊优势,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以实施“一优两高”农业示范项目为契机,围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着力开发农业大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大市场,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业新格局,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到“九五”末,力争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  相似文献   

19.
韩家戚 《群众》2023,(22):50-5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这为江苏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江苏“三农”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农业现代化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拓空间、赋动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容县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结合当地的实际,大力推进“猪-沼-沙田柚”、“猪-沼-淮山”,“猪-沼-蔬菜”和“猪-沼-水稻”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带动沙田柚、荔枝、八角、肉桂、淮山、兰花、桑蚕、养猪、养鸡、养鱼等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绿色生态环保种植、养殖的农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