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瞭望》2007,(3)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中国GDP增长将达9.6%。世界银行2006年底预测,全球经济增长2007年将放缓至3.2%,2008年可能恢复至3.5%。预计2007年,美国经济将有所降温,增长率为2.1%,但2008年则会回升至3%。日本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2.4%和2.5%,欧元区则将维持在1.9%左右。  相似文献   

2.
时事聚焦     
《瞭望》2006,(41)
中国(2006年9月30日-10月5日)央行预计今年CPI上涨1.5%。9月30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预计,2006年全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0.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为1.5%;2007年上半年CPI增长率为1.8%左右。今年冬季征兵都要检测心理。9月30日,国防部征兵办公室正式颁布两个暂行规定,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应征公民进行心理检测。  相似文献   

3.
刘洋 《党政论坛》2010,(8):20-20
一、GDP增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长率在9.5%左右。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预测,中国GDP增长率将回升到9%左右。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6,(Z1)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预计,200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约为8.2%,仍将与印度一起同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继续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增速将略高于3%,与 2005年大体相当,低于2004年创纪录的4%增速。  相似文献   

5.
李向阳 《求知》2006,(3):12-13
一、2006年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如果说2004年全球经济是强劲增长的话,那么2005年的全球经济就可以概括为稳定增长。虽然2005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比2004年有所放慢,但仍然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率,估计在4.3%左右,这是2005年的一个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理论参考》2008,(4):62-63
尽管出现金融市场动荡,200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还是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仍将达到5.2%的增长率.而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稍缓,为4.8%。各国经济决策者的当务之急是使金融市场恢复到较正常的状况,并维护经济扩张。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还包括,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波动的石油市场.以及外汇大量流入给新兴市场造成的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全球化面临更大阻力以及全球变暖等更长期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7.
《理论视野》2013,(12):81-81
中新网12月10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2013年中国GDP增长7.7%,2014年中国GDP增长7.5%左右。报告还称,2011--203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将呈现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9,(11)
1999年新疆将继续实施以“一白一黑”(棉花和石油)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经济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12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新疆这样一个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区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扬长避短:1999年仍然把加强农业基础放首位,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835万吨,保持总量有平衡,自给有余;继续抓好棉花基地建设;同时,今年要解…  相似文献   

9.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前景 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为:美国、日本和欧元区2006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9%、2.2%、2.8%。IMF对2007年全年的预测结果分别为美国1.9%、日本2.O%、欧元区2.5%,2008年分别为美国1.9%、日本1.7%、欧元区2.1%;OECD的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2007年经济增长率预测结果则分别是1.9%、2.4%、2.6%,2008年分别为2.1%、2.4%和2.7%;英国《经济学家》的预测结果为2007年美国增长率为2.0%、日本2.0%、欧元区2.6%,2008年美国2.1%、日本为1.8%、欧元区为2.0%。  相似文献   

10.
李雨时 《求知》2006,(2):16-17
2006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仍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较为有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谨慎应对。预计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增幅将为15%左右。  相似文献   

11.
闻丽 《党政论坛》2010,(5):43-45
社会新阶层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2006年,第二十次全国统战212作会议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明确概括为两部分,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目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正产生着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以较低的资源消耗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加速现代化建设但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单位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2006年能耗降低4%左右。这是我国首次将具  相似文献   

13.
1.拥有率不断提高 据200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政府网站的平均拥有率已经达到85.6%,比200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部委网站拥有率达到96.1%,与2005年持平。省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达到96.9%,提高了6.6个百分点。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达到97%,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县级政府网站拥有率83.1%,比2005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2004年非洲经济增速由2003年的4.1%升 至5.1%,今年将超过5.1%,明年有望达到5.9%。  相似文献   

15.
唐杰 《理论参考》2008,(3):58-59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从封闭型经济快速成长为全球最为开放的巨大经济体之一。过去的我国经济以10%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七年翻一翻。十六大以来GDP翻了一翻。但按现行汇率衡量,2006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只是美国的1/5,日本的60%,距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邢春生 《求知》2007,(7):37-38
2006年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创新求实、团结奋斗,进一步加快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市比重达到4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锄,人均生产总值1.7万美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比上年增长31.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  相似文献   

17.
沈艳兵 《求知》2005,(7):38-39
1.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九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3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8%,比上世纪80年代服务业年均增速6.7%的水平高出5.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3.5%上升到2003年的45.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六五”时期的33.2%提高到“九五”时期的54%。服务业已经和制造业一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全省私营企业达到4.2万户,从业人员53.6万人;全省个体工商户33万户,从业人员57.5万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经济总量825.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3%;私营个体经济纳税占全省国税收入的7.93%,地税收入的11.73%。截至2007年9月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2158个,有党员33363名;全省共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2345户,建立党组织的有2279户,应建已建率为97.2%;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194户,建立党组织的有839户,组建率为70.3%,有党员17649名。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增长强劲 (一)新兴市场经济风景独好。IMF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最大的好消息是,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放缓时,新兴经济体为全球强劲扩张提供发展基础。它们以低价商品、旺盛消费、充足资本,让世界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油价与低通胀并存、高风险与高增长共处、发展失衡与增长均衡同行的佳境。据IMF估计,2005--200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均增长7.8%,2009--2012年将略降为7.3%。超过过去10年的3.8%,更高于发达国家的2.6%。当前,几乎所有发展中地区经济表现都非凡。  相似文献   

20.
1月5日,中国社科院对外公布2006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和《国际形势黄皮书》。黄皮书实测结果表明.中国在各大国中综合国力排名第六。专家预测分析称,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略有放缓,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