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主》2016,(12)
正【提案背景】就目前情况看,乡镇学前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公办园比例低,引领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民办幼儿园生存压力大,办园水平难以提高;幼儿师资匮乏,队伍不稳定;幼儿园保教活动不规范,"小学化"现象较严重。【具体建议】1.加强规划,合理配置、充分使用学前教育资源。根据人口分布现状和城镇化进程趋势,优化幼儿园网点布局规划。2.加大投入,建立完善公办园运行保障机制。出台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保障幼儿教师绩效工资等待遇足额发放到位。为公办幼儿园教师单独核定编制并及时补充到位。3.创新体制机制,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仍是当前幼教质量提升的巨大阻力,这一现象对幼儿和幼儿教师的长远发展危害严重,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各方多管齐下共纠正。其中,围绕"转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让游戏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模式"的主题,提升在职幼儿教师培训质量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张龙雨 《学理论》2013,(11):263-264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小学化"倾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小学化"倾向的出现有传统文化层面的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分不开,也是幼小衔接遗留的产物。"小学化"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应坚持适度教育,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付慧慧 《学理论》2013,(24):344-345
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常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午睡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幼儿在园午睡中存在很多问题。着重分析了幼儿在园午睡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幼儿教师有效解决幼儿午睡问题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相似文献   

5.
卞启兰  吕翠萍  张慧静 《学理论》2013,(21):107-108
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对南昌市东湖区的在册的45所幼儿园进行调查,并深入代表不同办园体制的12所幼儿园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东湖区幼儿园数量增加,办园主体日益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幼儿入园距离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服务半径,幼儿园布局过于密集而导致的民办园之间恶性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民教育系列之一的学前教育,其基础教育的地位不容置疑。"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职称不独立、编制不合理、工资待遇差等问题严重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国家必须制定相关法律,以确定幼儿教师的法律地位,保障幼儿教师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思想中关于课程的种种阐述,美国的生成课程理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启发着人们从不同的社会文化与学术视角去思考幼儿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幼儿教育中,幼儿的本质是什么?幼儿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课程与幼儿的发展之间该如何平衡、共生?幼儿园环境该如何设计?对于这些问题探究,《生成课程》中关于知识、课程以及幼儿园环境设计的观点也许会给我们以启发。  相似文献   

8.
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何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入职后从事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课程设置是关键。本文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在分析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设置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9,(12)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从注重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的战略转型,其关键在于要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为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需要和"有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作为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教机构,双方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携手共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慧娟  蔡淑兰 《学理论》2013,(2):239-240
目前幼儿园教材发行市场混乱,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小学化倾向严重。但幼儿园教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成长的必要条件,被禁止后造成幼儿成长中无法弥补的缺失,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幼儿园教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显然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应该从教材的编制、出版、发行、选择和使用入手,保证幼儿教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使教材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避免"小学化"现象出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深受无数读者的青睐,也得到了无数批评家的赞美与肯定。利用颇具邪恶色彩的背景,故事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其信仰的不肯定。通过解析人物与邪恶罪行之间的关联,阐明了什么是黑色力量。通过对故事所用象征手法及其他写作手法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剖析作品及其作者本身给读者所带来的黑色印象。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中的"和",包含"协和万邦"、"保合太和"、"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实生物"等一些基本命题,这些命题中的"和"都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分别代表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而不是只讲"融合"这一种方式."和"本身就是多样性,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将"和"的思维运用于事事物物,就可得到各种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既包含"求同存异"的解决方式,也包含"保存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增损对立面"的解决方式、"拒斥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在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时不偏倚彼此"的解决方式、"双方同归于尽"的解决方式,等等.所有"矛盾解决方式","和"都可以容纳,因为这正是"和"之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